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我们一起为三北植树种草

——“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媒体行记者植树种草记

发布时间:2024/05/16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这株小树承载着我们的希望,从此扎根在科尔沁沙地的蓝天白云下,成为三北防护林中防风固沙的一员。”5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蒙辽边界巴克窑项目区,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杨俊峰严格按照“深栽浅埋”种植步骤种下一株樟子松后,深有感触地说。

当天,“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媒体行活动之“我为三北种棵树”活动,在甘肃省民勤县和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同步举行。来自15家媒体的30余名记者分别在民勤县青土湖生态综合一体化治理示范区种植梭梭360株,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蒙辽边界巴克窑项目区种植元宝枫、樟子松共50多株。

在科尔沁左翼后旗植树现场,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党宏忠、王锋,科尔沁左翼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植树要领,演示了“深栽浅埋”种植法的具体步骤。应用这种技术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提高90%以上,造林成本降低44%左右,节省水资源55.8%。

在民勤植树现场,新华网记者倪丹伟在种下一株梭梭后描述道:“沙土很松软,还在不停地往下流,刨沙坑要费很大力气。梭梭苗也很软,很难插进沙中。我觉得比一般的绿化工程可能要费力得多。”

中国日报社记者崔佳曾在新疆体验过在沙漠中种植梭梭,她表示,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北工程这片“绿色长城”是几十年来几代人接力栽植而成,在这里亲身体验后更能感受到其中的不易。

“三北工程攻坚战在行动”媒体行活动自5月13日启动以来,记者们分为东、西两条线,深入宁夏、甘肃、内蒙古和辽宁的7个市(盟)11个县(旗)治沙一线采访,并及时编发稿件,通过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全媒体报道,反映三北工程攻坚战的生动实践。采访内容既突出了各地的区位特色,又凸显了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工作亮点;既有先进人物故事,又有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采访对象既有地方党委政府和林草部门的推动者参与者,又有造林大户、企业代表等亲历者受益者。同时,随行专家团队的实时讲解,为新闻报道注入了更多科学内涵,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展现了三北工程攻坚战的进展成效。

封面新闻记者卢荡两年前曾到科尔沁沙地采访过。他表示,再访科尔沁沙地,最深的感受来自“变”与“未变”。在内蒙古科左后旗,同一地点、几乎相同的风力之下,这次探访不仅未见流沙,甚至罕有风沙,切实感受到的“变”,正是三北工程攻坚战成果的一个缩影。在辽宁彰武,73岁的造林大户侯贵接受采访时说“只要干得动,我就不下山”,这种“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不变”精神,正是万千三北攻坚人的缩影。他说,“只要精神不变,黄沙漫天一定会变成碧草蓝天。”

杨俊峰表示,在辽宁和内蒙古采访三北工程攻坚战,他感受到了“震撼和感动”。

震撼源于“一片海”,那是防风固沙的林海。在彰武县章古台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防治示范区,他看到了拍摄于同一个地方的两张对比图,一张是2018年的沙海无边荒漠图,另一张是2022年的水草丰美林海图,“令我震撼的是,变沙海为林海,这个地方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从那随风起舞的林海草浪中,我看到了彰武人民治沙的决心和勇气。”

感动源于“一棵树”,那便是樟子松。樟子松具有生长快、耐干旱、耐瘠薄、耐严寒、抗风沙和抗病虫害特性,是三北工程采用的主要固沙树种之一。“我在朝克吐站长的指点下,小心翼翼地完成了‘深栽浅埋’的种植步骤,这小小的一棵树,凝聚了几代治沙人经年累月的经验和心血。”他相信,有了这些扎根在科尔沁沙地的小树苗,科尔沁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吴兆喆 孔祥瑞 安琪 张欣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