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展现出生态文明的古韵之美,生命不朽、赓续文脉,铭刻古老记忆。
近年来,北京市大兴区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加大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力度,通过建立古树名木档案、建设古树名木保护试点、实施古树复壮工程,为全区128株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全区现有一级古树12株、二级古树115株、名木1株,树种主要有桧柏、国槐、侧柏、桑树、银杏等,树龄最大古树有500余年。2023年,大兴区积极推进20株古树复壮和3处古树名木保护试点建设任务,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大兴区依据《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发展规划(2021—2035)》,编制大兴区古树名木保护发展计划,明确大兴区古树名木保护发展目标、阶段工作、保障措施。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纳入林长制,建立“林长+古树保护”机制,优化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体系。组织镇、街道和管护单位签订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责任书,明确属地工作责任,确保每株古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大兴区整合市区两级研究团队、专家学者、社会群体等力量,推动形成“成果转化-专家指导-科教研学”三级转化机制,重点针对健康体检、养护管理、智慧管护等生态建设经验成果开展专题研究,不断形成园林绿化科研经典案例。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成果经验互通互享、专业技术协同攻关,提升保护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实现共建共促古树名木保护的发展格局。组织开展古树名木体检,建立古树名木资源电子档案,实现“一树一档”信息化管理,体检覆盖率达100%。对衰弱、濒危古树进行“会诊”,制定“一树一策”复壮措施,累计“救治”衰弱古树27株,古树生长势得到改善,全区古树健康率达到95%。探索古树名木保护新模式,完成安定镇双塔寺遗址古银杏、魏善庄镇兴隆寺遗址古毛白杨两处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建设,使其成为新晋打卡点。
大兴区以“林长制”为抓手,修订完善“林长+古树保护”考核机制,督导落实林长制责任,定期开展巡林工作,加大古树名木巡查力度。完善联动执法机制,压实属地执法责任,将主管与执法部门联合巡查列入林长制考核,建立联络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对乱刻乱画、拴绳挂物、乱堆乱放等现象的执法力度。扎实做好古树后备资源普查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大树纳入古树保护范围。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古树名木信息名录,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涉古树名木舆情、接诉即办等情况近3年来零发生。
大兴区建立以古树名木科普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自然研学、生态体验、科学考察为主要内容的“古树+科普”发展体系,形成古树名木保护研究向科普教育转化的生动实践。创新科普内容,拓展科普形式,全力打造面向公众的科普“套餐”,利用义务植树、园艺驿站活动、创森宣传等时机,加大对古树名木生态、科研、观赏价值的宣传,讲好古树名木故事,提高群众爱护、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在全国首个森林城市主题公园内设立“观古树、忆乡愁”叶片展示区,让古树成为乡愁情思的重要载体。组织开展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从古树名木小故事编撰、古树名木游线等方面着手,促进形成古树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新亮点。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未来,大兴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有关重要指示批示,深入发掘地区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内涵,不断加强日常巡查养护,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用初心守护“绿色瑰宝”,让“绿色文物”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