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日电 题:内蒙古鄂托克旗:“先建后补”蹚出“绿富同兴”治沙路
新华社记者安路蒙
仲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敖伦其日嘎嘎查牧民布赫家的草场,放眼望去绿意盎然。“谁能想到以前这是个沙窝子,一刮风就起沙。”布赫说,好在有当地“先建后补”政策的支持,自家4800亩的草场,已经有3760亩种植了柠条,不仅生态环境变好,还拿到了约110万元的生态修复补贴。
鄂托克旗位于黄河“几字弯”腹地,地处毛乌素沙地和荒漠草原过渡区,沙化土地面积占全旗国土总面积的56.9%,是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最前线。
为推进生态保护,当地鼓励农牧民种植柠条,一方面柠条作为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灌木树种,具有极强的耐寒、耐旱、耐贫瘠特点,同时也是优良的木本饲料,是牧区重要的饲草料资源。然而,柠条种植的投入成本大、成活率难保证,牧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鄂托克旗探索推行了‘先建后补’合同制管理模式。”鄂托克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蒋治军表示,这种办法改变了过去林草生态建设项目必须实施招投标的管理模式,简化了项目实施程序,将项目补贴款直接补给农牧民,形成了生态建设质量提升与农牧民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开辟了一条“绿富同兴”的治沙新路。
鄂托克旗林业和草原工作站站长包龙山介绍,农牧民先期自筹种植,后期由嘎查村、苏木镇、第三方机构共同组织验收,柠条种植成活率达到70%以上,就按4:3:3的比例分三年给农牧民支付补贴。在栽植柠条过程中,鄂托克旗林草局派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严把种苗、栽植等各项技术关,力争“栽一棵活一棵,植一片绿一片”,切实提高了柠苗成活率。
“一亩地的种植成本包括柠条籽、滴灌、网围栏、后期管护这些费用是120元,能补贴280元,这样下来一亩地我们还能多出160元。”布赫算了一笔账发现,这种“先建后补”模式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还能有不错的经济收入,他下决心将自家近80%的草场分批全部种上了柠条。
眼下,布赫家第一批种植的柠条已全部成活并开始载畜。“羊吃柠条长膘快,而且省了不少买饲草料的钱。今后要是还有好的生态项目,我还要积极争取。”布赫说。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鄂托克旗找到了平衡点。‘先建后补’模式让农牧民直接参与到林草生态建设中,形成了生态建设权责利的统一,实现了成果管护从‘要我管’到‘我要管’的重大转变,真正使农牧民成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力军’。”蒋治军表示,今年前5个月,全旗已经种植柠条50万亩,像布赫一样大面积种植柠条的农牧户已经达到2000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