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陇原大地的草原巾帼

发布时间:2025/03/28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春风拂过陇原大地,黄土高原上的红豆草正悄然萌发新绿。走进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一群身着工作服、手持实验仪器的女性身影格外动人。自草原技术推广总站成立以来,从银发如雪的老前辈王素香到朝气蓬勃的“90后女汉子”,她们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奔跑,将论文写在草原上,把青春献给一粒种子、一片草原、一方水土。这是科技与自然的对话,更是女性力量与使命担当的双向奔赴。

第一代“种草女神”:在荒芜中播种希望

20世纪60年代,当饥饿包围着甘肃陇原大地,在通渭县申家山黄土沟壑丘陵地带的这片干渴土地上,草根都被人挖光了,连一丝养育小草的水汽都没有。当时低产、贫困的申家山人,面对着眼前1000多亩撂荒地,仰天长叹,无可奈何。1979年,王素香作为3个孩子的母亲,决定在这块贫困多灾、一直被认为“没治”的申家山正式安营扎寨,开始探索“种草养畜、兴牧促农、用地养地”的路子,经过认真琢磨,她和老队长王无怠共同研判了当地情况,最终决定以红豆草和草木樨在撂荒地试种。面对没有红豆草草籽的困境,王素香日夜兼程从通渭申家山赶往武威黄羊镇,几经周折拿到红豆草籽后经过几天几夜的连续赶路终于返回申家山。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申家山人民终于收获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8.jpg

王素香与红豆草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供图

在种草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中,1990年甘肃红豆草终于“破土而出”,成为我国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抗旱型红豆草品种。当时,全国学习申家山以及甘肃种草养畜经验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王素香和团队的技术人员对河北、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新疆、西藏等省区引种的试验点开展培训指导,为甘肃红豆草快速推向全国起了很大作用。1986年6月,中共河北省邢台地区委员会、地区行政公署为王素香记一等功,表彰她把研究种植的红豆草无私地奉献给太行山区人民,为太行山区干旱丘陵区种草养畜、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1988年,全国红豆草种植面积累计达200多万亩。至此,草地农业的成功实践从甘肃走向了全国,在申家山形成的“红豆草效应”,也成为草原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素香作为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的第一代杰出女代表,成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甘肃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杰出女性和甘肃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她这种吃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凝聚成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的优良传统不断传承,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草原人成长、奉献。

接棒者:以柔韧织就生态屏障

张志芳作为新一代草原巾帼,是王素香团队的主要技术骨干和传承者,她接过接力棒,对红豆草等草种进一步大面积推广,首创开展了红豆草根瘤固氮微生物的相关试验研究,并获得省科技厅奖项,为后期红豆草应用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王素香和张志芳等前辈的影响下,“60后”研究员张榕也对红豆草情有独钟,她作为新一代草原巾帼在传承中创新。她是第十二次全国妇女代表,也是全国十佳草业巾帼和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等诸多荣誉称号获得者。20多年前,伴随着国家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实施,为进一步遏制高寒草原退化加剧的趋势和加快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张榕研究员和她的团队在夏河县桑科乡和合作市那吾乡分别建立了红豆草试验基地。2004—2023年,她和团队在海拔3000多米的夏河县开展连续试验,证实红豆草在高寒地区越冬率逐年提升,产草量稳定增长,破解了高寒牧区牧草种植结构单一、豆科饲草品种短缺的技术瓶颈。这一成果为退牧还草工程提供了关键支撑,助力甘南草原生态恢复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其间,团队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9.jpg

张榕研究员和团队开展红豆草根系观测研究 王慧慧摄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奋斗,以夏河桑科为核心选育基地,选育的耐寒性突出的“草红1号”红豆草于2023年经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正式获得“入场券”。为了将“草红1号”红豆草推到更多的地方去,张榕研究员带领她的团队先后分别在甘肃漳县、肃南、临潭、合作、碌曲、兰州等地建立了天然草原补播改良、护坡固土、观赏带、矿山修复及人工草地建植等应用模式示范点。“我们今年申请参加了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我们要把‘草红1号’红豆草推出甘肃,推广到青海、西藏、四川更多高海拔地方去。”张榕研究员团队技术人员向同行说道。

在这背后,是张榕研究员和她的团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从品种审定到区域试验,从田间观察到大面积推广,是上百次失败的实验,是海拔3000多米带给她们的身体不适,是孩子电话里那句“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的酸楚。女性草原工作者的身份,让她们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上承受着双倍的重量,但她们用行动证明:柔肩亦可担山河之责。

“90后女汉子”:新时代的草原玫瑰

如今,一批“90后”女孩成为甘肃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的新生力量。她们是“学霸”,用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新技术为传统育种注入活力;她们也是“女汉子”,顶着烈日在试验田里授粉,冒着暴雨开展实验数据观测。在社交平台上,她们分享着草原日出的壮美和试验田的趣事,用青春的语言让更多人看见“种草”的科学与浪漫。

10.jpg

“90后女汉子”开展红豆草数据观测记载 王慧慧摄

“老一辈用‘铁脚板’踏出道路,我们要用‘大数据’跑出加速度!”一位刚来单位不久的“95后”女孩这样说道。她们不再只是“追随者”,而是以创新思维和跨界能力,重新定义着草原科研的未来。未来,这些“女汉子”将会踏着前辈的足迹,创新利用分子标记、辐射育种等现代育种手段,培育出更多的红豆草新品种,并积极探索红豆草全产业链,着力打造红豆草“名片”,为陇原大地披上“锦绣霞衣”。

红豆草与她的“播种者”:共生的绿色奇迹

从一株草到一片草原,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的女性草原工作者们,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织就了一张绿网——她们选育的红豆草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千万亩,为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助力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

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那些看不见的“根系”,是她们笔记本里泛黄的观测记录,是试验田里老中青传帮带的“师徒”情谊。

她们的故事,正如红豆草的花语:朴素的外表下,藏着滋养生命的磅礴力量。这些草原巾帼,既是草原技术工作者,也是妻子、母亲、女儿,但无论身份如何变换,她们始终以草木之心守护着山河本色。她们的芳华,早已与那片绿意盎然的草原融为一体,生生不息。(武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