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矢志治沙尽显大漠风流

——记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3/10/2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寒露过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凉意渐浓。虽已入秋,但地处彰武县北部的章古台镇依旧满眼绿意,秋风吹过,松涛阵阵。

“看车窗外,老百姓家院子里栽种的一畦畦绿色植物,那就是樟子松苗。章古台是全国最大的樟子松苗木繁育基地,章古台的老百姓也因为培育樟子松苗而增加了收入。”前往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生态系统综合观测试验基地的路上,讲解员热情地介绍着沿途的景色,“曾经,这里的流动沙丘一次又一次赶跑了当地老百姓,现在沙丘固定住了,生态好了,老百姓又回来了。”

好日子与好生态密不可分。如今,彰武县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18万亩增加到2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提升至31.47%,有效阻挡科尔沁沙地南侵,在辽蒙边界带上筑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在中国防沙治沙史上书写了一段绿色大漠传奇。

传奇背后,是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几代林业科研人扎根一线、矢志治沙的坚守。

23085344i5r1_副本.jpg

8月3日,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推进会在辽宁彰武召开。这是与会代表考察辽宁沙地所樟子松固沙林生态系统综合观测试验基地。曹云摄

面对恶劣生态矢志治沙

走进位于彰武县章古台镇的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沙地所”),一块“大漠风流”石碑引人无限遐想。石碑是1988年彰武县38万人民为沙地所而立,表达对沙地所几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防沙治沙、创造幸福家园的无比崇敬之情。

1952年,辽西省人民政府在沙荒集中的彰武县章古台成立了辽西省林业试验站(此为沙地所前身),开展固沙造林试验研究。这是我国最早的防沙治沙科研机构。

当时,彰武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每到风天,章古台沙尘滚滚,流沙吞噬着农田、牧场,埋没房屋,阻塞交通。每年约有40%—70%的农田遭受风剥沙压,粮食亩产不足百斤。

首任所长刘斌第一天到章古台,农民指着被风沙敲打得簌簌发抖的窗棂对他说:“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黄尘遮日月,草木不得生。”第二天早晨,刘斌住的房门已被流沙堵死,推不开。同事从窗户爬出去,用铁锹把门口的沙堆撮走。

肆虐的风沙不仅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灾难,同时在季风的作用下还以惊人的速度向东南扩展,直接威胁着辽西北乃至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及国土安全。

固沙,挡住茫茫的科尔沁沙地南侵,最终还是要靠造林。

1953年春,科研人员引种天然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和呼伦贝尔沙地的樟子松,进行育苗试验;1954年,又栽种2000棵油松,结果只活了两棵;1955年,他们远赴呼伦贝尔沙地中的原始森林,找到了我国仅存的原始沙地樟子松林,引种5000棵樟子松树苗并成活,营建了国内最早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开创了樟子松引种治沙的先例。

1978年,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几十年间,几代科研人员接续奋斗,攻克了樟子松人工林退化原因与防控科技难题,找到了科学营造、合理经营的生态调控措施,为经营樟子松人工林、增强林分的生态功能提供了技术保证。

目前,沙地所已建成科研基地2620公顷,成为国家唯一的樟子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创了引种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例,创建了章古台万亩人工林场,探索出以灌木固沙为主、机械沙障为辅和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分批治理的综合治沙方法,被列为我国三大治沙法之一,填补了中国灌木治沙的空白。

林业科研硕果累累

到20世纪80年代,沙地所在省内外推广人工固沙25万亩,营造人工樟子松林30万亩。

技术攻克了,但科研人员防沙治沙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把技术传播、辐射到全国是沙地所科研人员共同的期盼。

樟子松具备抗旱、耐寒、耐瘠薄等优点。基于此,科技人员走出彰武,深入内蒙古敖汉旗、黑龙江龙江县、青海西宁、陕西榆林等地建立基地,推广固沙造林良种技术。

当前,樟子松已成为我国三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樟子松人工造林面积达1200万亩,无疑已成为我国“三北”工程建设的主要针叶乔木树种之一。

沙地所先后选育出国家级和省级林木良种彰武松、沙地赤松、长白松等,以及抗寒耐旱的彰武小钻杨、材积生长量比一般樟子松高出1倍以上的沙地樟子松优系GS1等。其中,彰武松速生性、抗旱性、耐寒性更为优越,特别是无明显病虫害,综合指标高出樟子松20%以上,成为北京冬奥会的绿化树种。

这些成果广泛运用在防沙治沙一线。彰武小钻杨已成为辽西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仅阜新市推广造林面积就达75万亩;彰武松已推广至黑龙江、陕西、山西等省。

通过沙地赤松、沙地榛树、沙地果树、沙地异砧红松等优良树种引种栽培,沙地所探索出实现生态修复与满足沙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步发展之路。

科研成果综合效益愈加显著

几代彰武人围封种草、固沙造林,以气吞山河的壮举,在辽西北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长城,坚决阻止流沙大举南侵的脚步。如今,黄沙漫天的日子成为过去,绿色给彰武县人民带来新生活。

这一点章古台镇人民最有体会。

在章古台镇,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提高到44%,固沙林使大面积农田、水田和果园得到了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风沙危害,粮食总产量比治理前增加了10倍。

沙地所将樟子松育苗技术无偿传授给当地群众,使彰武章古台地区成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全国最大的樟子松种苗集散地,苗木培育成了当地致富产业。同时,应用推广榛树等经济林栽培、沙地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与模式等,走出了生态环境改善、地方经济发展、百姓收入增加的绿富同兴之路。

彰武由林业贫县变成林业富县,不仅实现了林业滋养农业,而且实现了林业反哺工业,阜新市林产品产业基地也落地彰武。

章古台的农业、畜牧业、硅砂产业、木材加工及苗木产业、生态旅游等均得到迅速发展。研究表明,以樟子松为主的固沙林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综合效益为总投资的7.47倍。

2020年,固沙造林科研团队“初心变恒心 大漠变绿洲”的事迹被评为国家林草局首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沙地所将继续以兴林富民为己任,发扬大漠风流精神,全力引领沙区林业现代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