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黄沙中的绿色长城

发布时间:2022/03/12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沈阳3月12日消息(见习记者 麦丰)三月的章古台,空气中虽然夹杂着丝丝凉意,但阵阵松涛中,鸟鸣啁啾,跃动着勃勃生机。这个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辽西北小镇,曾经差点儿被茫茫沙海湮灭。几代人历尽艰辛,挥洒着青春和血汗,终于在寸草不生的漫天黄沙中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15.jpg

荒漠中的林海(央广网发 阜新市委宣传部供图)

提起曾经所受的黄沙之苦,71岁的刘家村西树林屯村民侯贵感慨万分,“春天地里刚播完种子,不到半天就被风沙吹跑了。即便长出小苗,来阵风就被沙子盖上了。”1999年春季的一天,看到村民们刚栽下去的一片秧苗田一夜之间就被狂沙掩埋,年近半百的他决心造林治沙,“反正我也是半截身子埋在土里的人了,能活多少年就跟这黄沙斗多少年。”

为了专心造林,侯贵辞掉了村民委员会主任职务,从此深居山林,专心植树,一干就是21年。

16.jpg

细心呵护每一棵小树苗(央广网发 阜新市委宣传部供图)

都说万事开头难。侯贵拿出家里仅有的存款,卖掉所有值钱的物件儿,又从信用社贷了一万多块钱,投入到林地中。可第一批树苗刚种下去,还没扎下根,就被风沙吞噬了,所有的钱打了水漂。顾不上难过,侯贵买回树种子,用泥土和农家肥,一小盆一小盆地育苗,培育好再移植出去。可是,一场风沙过后,大半树苗没了踪影。就这样育苗、栽种,树苗吹没了,再栽,栽下去吹没,再来……经过了无数次循环往复,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和失败,侯贵渐渐摸索出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治沙造林经验。一株一株栽种,一片一片延伸,苍茫的沙丘中出现了点点绿色,肆虐无情的荒沙也一点点停下了继续进犯的脚步。

21年的栉风沐雨,换来26万株、2400余亩防沙林。今年,侯贵打算再栽种一批五角枫和油松,“造林,就是为了子孙后代,不用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一吹一脸沙土。”

在彰武,侯贵不是唯一的“树痴”。护林员李东魁24岁从部队复员后,就在这片林场扎下根,转眼就是35年。“我们当时前后脚一共来了四个人,就我一个留下来了。”

从小在这片沙地上长大的李东魁对当年沙进人退的场面记忆犹新。每当回忆起那片一望无际的沙丘,再看看眼前郁郁葱葱的防沙林,他深知这一棵棵树木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林子没看好,真要是一把火烧起来,这几辈儿人的心血瞬间啥都没了。”为确保管护区森林安全,无论严寒酷暑,李东魁每天都围着林子走一圈,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尤其在防火期遇到大风天气,他更是二十四小时都要守着林场。

每年的春节、春耕和清明时节,都是野外火源管理难度最大时候,也是李东魁最忙的时候。“连续12年没在家过年,姑娘结婚也没顾上。偶尔也希望逢年过节的时候下点儿雨或者下场雪,这样我也能回家团圆了。”

17.jpg

李东魁每天至少用13个小时巡山(央广网发 阜新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匹老马、一个水壶,累了,就靠在树下打个盹;饿了,掏出干粮就着凉水吃几口;闷了,站在沙坨子上喊几声,唱一唱记忆里的军歌。退伍军人李东魁就这样看护着8500亩樟子松林,守卫着那道绿色长城。

“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曾经的童谣已经成了黑白照片中的回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防风治沙工程中。

18.jpg

志愿者一家一树公益造林行动(央广网 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来自沈阳的三峰公益造林联盟二百余名志愿者,已经完成了300亩防沙林的栽种,他们的目标是1400亩。“彰武的防护林也保护了沈阳的蓝天,这多少年没有沙尘暴了。”一锹土、一颗苗、一桶水,守护美好家园的意志凝结在一起,在荒芜上建起一座希望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