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山西省林业工作紧紧围绕省委“五句话”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六大发展”、“六权治本”的决策部署,以“三加三不减”为根本举措,以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富民强省为宗旨,大力实施林业自然生态六大工程,全面启动政治生态“六严”工程,尊重科学造林,多措并举管林,科技支撑强林,改革创新务林,做强产业兴林,反腐倡廉治林,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双抓双硬,为实现弊革风清、促进富民强省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支撑。
五年来,全省上下在六大工程的统领下,累计投入资金616亿元,完成造林2252.46万亩,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攻坚克难恢复生态植被,从吕梁太行到同朔沙区,从黄河沿岸到汾河源头,从省直林区到人居周边,打造出一大批规模连片的精品工程,把一座座荒山秃岭建成一座座绿色丰碑,涌现出一大批像赵德清一样爱树如命的林业干部,走出了一条全面提速、稳步增效的发展之路。2014年,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满意和基本满意票数占到96%,对全省林业工作定位准确、目标明确、高位推动、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给于高度评价。全国第九次连清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全省森林面积净增580万亩,储备未成林造林地590万亩,总体增加1170万亩造林面积,总量实现年增加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的建设目标,成为全国造林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省份。
——“两山”造林建屏障,山上治本全面推进。近年来,山西省将吕梁山生态脆弱区作为生态攻坚的重点,累计完成营造林420万亩,偏关县、柳林县、吉县等县的精品工程,规模大、标准高、新旧工程相互衔接、整流域推进,区域生态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同、朔州在晋西北风沙区建成三个百万亩连片的油松、樟子松人工林基地,过去风沙肆虐的同朔地区变成了宜居适度的塞外绿洲。太原市采取企业以80%的荒山绿化面积置换20%的面积进行开发经营的方式,在东西两山建成了8万亩的城郊森林公园体系,日益成为太原市民和外地游客的休憩、旅游地。太行山水源涵养区累计完成造林125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绿色吕梁、生态太行、沙区绿洲已经成为保障全省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和展示山西生态形象的靓丽名片。
——“两网”绿化建框架,身边增绿成效显著。五年来,山西省坚持以境内主要河流干道和交通干线为骨架,按照通道两侧荒山、林带整体推进的原则,完成通道绿化2.82万公里,绿化沿线荒山180万亩,做到了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在汾河流域两侧造林58.7万亩,重点流域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纵横交错的公路沿线已经成为满目苍翠的生态风景线,遍布全省的河流水系已经成为处处见绿的生态景观区,全省以绿色路网和绿色水网为主的生态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两林”富民惠民生,提质增效迈出新步。五年来,在坚持控量增质做强传统干果经济林的同时,扶持发展了双季槐、皂荚、连翘等一大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标性新型经济林产业,平均每年新发展干果经济林100万亩左右,总面积达到1676万亩。将强化经济林管理作为促进富民增收的着力点,用于提质增效的省级专项资金,从“十一五”的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十二五”的每年7000万元,今年达到1亿元,经过丰产管理的核桃经济林亩产达到100公斤,增产70%以上,呈现出产量和效益急剧增长的良好态势。建立各类苗圃2.1万处,育苗总面积100万亩;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270万人次,门票收入2.18亿元;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4.5万亩,销售额达到4亿多元,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551万亩。2015年,全年林业产值达到45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2.4倍,年均增幅达到19%以上,林业产业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市场优势的新型产业之一。
——“两区”增绿添景观,城乡生态明显提升。五年来,山西省围绕城郊荒山、河流水系、湿地滩涂,着力打造环城湿地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和景观生态园区,全省60%以上的县建立了城郊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27处,直接受益人数达到2300多万人;把采煤沉陷区、采空区作为身边增绿的着力点,完成造林80万亩,让广大人民群众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共享生态成果。大力开展“生态八创”活动,晋城市、长治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省有40个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林业生态县,城乡周边森林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双百”示范建精品,工程引领再造优势。五年来,省直林局充分发挥技术、队伍、资源的独特优势,广泛与市县政府开展合作造林,整合资金,优势互补,打造规模化、精品化造林样板,精心组织实施完成新造乔木林与改造灌木林两个百万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成为当地生态大突破的地标性工程,而且成为科技大攻关的引领性工程,一大批先进适用的造林技术、科学前沿的造林理念从省直林局辐射到全省,过去以保资源、保稳定为主要任务的省直林局日益成为带动全省造林绿化上水平、上档次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双保”管护稳增量,资源管护全面加强。五年来,坚持造管并举的发展理念,严守生态红线,林地逆转面积比“十一五”减少了50万亩。全面深化网格化巡查、定点责任看护“两项制度”,在完成129支共7800人的地方森林消防专业队的基础上,组建了10支共1000人的省级森林消防专业队,森林火灾专业化扑救格局已经形成,火灾发生次数、损失程度呈下降趋势,全省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认真落实天然林保护“四到市”工作机制,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考核结果连年在全国名列前茅。实施防治林业有害生物1000万亩,成灾率远远低于省政府考核指标。大力开展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查处案件1.58万起,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重点对太钢袁家村铁矿项目非法侵占林地案件进行了严肃查处,先后对6名党员干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积极探索实施千亩有人管、万亩建站管、3-5万亩建场管的专人专机构管护机制,全面推行村有护林员、乡(镇)有林业站、县有专业站所的长效管护机制,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新造林地的抚育管护,努力巩固造林成果。建立以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45处;新建湿地公园26处,总数达到48个,保护率由“十一五”末的35%提高到40.5%;保护古树名木1800株,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保护网络体系。
——国有林场改革高位推进。李小鹏省长亲自调研指导,三次专题研究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国家林业局将山西省纳入全国国有林场改革重点推进省,《山西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小组审议通过,明确将国有林场按从事自然资源保护类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管理。整个改革工作扎实稳步、富有成效,成为全国第三个报批方案的省份,受到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
——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有序展开。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山西省集体林权流转办法》,进一步深化林权改革。目前,集体林地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确权8999万亩,占到集体林地面积的97.8%;确权发证面积8600万亩,林权证发放率为90%。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达2735个,经营林地180余万亩。全面启动了森林保险工作,投保面积5421.3万亩,保险金额325.28亿元。加强银林合作平台建设,与省农村信用联合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激活林改内生动力提供了政策保障。
——造林绿化市场化进程全面提速。在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等工程化造林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式、合作式、购买式、股份制等造林机制,省林业厅出台了合作式、购买式造林的指导意见,有效推动了林业工程向社会化管理的转变,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造林新格局。
——夯实制度,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省林业厅连续3年以厅办1号文件制定下发关于提高行政效能、从严规范管理的制度,形成改作风、提效能、勤廉政、管人管权管钱“六个十”制度体系,全方位织密扎牢制度笼子。下放了造林作业设计审批、市县种苗生产经营等一大批行政权力,将原有84项权力,精简到68项,公布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了权力运行流程图和风险防控图,压实责任、管控风险、提高效率。
——优化作风,强化干部队伍管理。厅党组提出了“忠诚、敬业、创优、奉献”的晋林精神,从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党风、政风、廉风“六风”抓起,从厅领导自我思想艰苦、身体艰苦做起,成为引领全省林业干部坚定立场、争先创优的价值观。扎实开展了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了“五个一”教育监督活动,每年对全厅副处以上干部进行了岗位廉政教育培训,实现了干部教育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强化监督,严厉查处贪腐案件。坚持问题导向,在接受国家审计署审计、审计厅审计的同时,对厅直单位、各项林业专项工程每年进行一次内部审计,将所有林业资金纳入审计范围。各市林业局、省直各林局每年都要进行各种专项审计,全面加强自审内审的频度、密度和覆盖面。聚焦监管缺失、工作漏洞和薄弱环节,整改了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六大类23个具体问题、梳理排查了林业部门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案件57起。驻厅纪检组五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88件,对信访线索进行异地交叉办案,基本形成了违纪必惩、有责必担的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