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栽上树,这里就是好地方”

发布时间:2016/11/21

在采访中,95岁的治沙模范郭成旺站在他当年造的林地里对记者说:“你看,明沙再也跑不动了,栽上树这里就是好地方呀!”“现在刮风只有呼呼的风声,再也没有沙子了。”这片林子往南十几公里,就是靖边县东坑镇蔬菜基地,这里的胡萝卜、白菜卖到了东南亚。


  三十几年前承包沙地造林,郭成旺是被沙害逼的实在没办法了。他的儿媳妇说,种个啥都种不成,风一来,就把苗子压了,有的根也拔起来了。家里连个烧锅的柴火都没有。为了有柴烧,为了能种庄稼,郭成旺承包了1万亩沙地,带着全家老小去造林。


  当年,郭成旺一家肩挑背扛,带着苗木、水、干粮,每天两头不见天地治沙造林。郭成旺的孙子、当年只有十几岁的郭建东回忆起来说,那个时候黄沙真是太大了,我们带的干粮是炒黍米,中午吃的时候干粮口袋不能离开嘴,要不沙子就进去了。沙地距离家里十几公里,单趟需要走两个半小时,后来郭成旺索性在沙地里用沙柳扎成捆垒成垛,再盖些油草,盖成简易房,住到沙地里造林。


  这些不是故事,是一个普通的榆林人的治沙经历。这些人还包括牛玉琴、石光银,包括杜芳秀、女子民兵治沙连,还有更多为了守住家园走向沙海造林的榆林人。他们身上,都有一股子犟劲儿、韧劲儿,都有不屈不挠的实干精神,他们身上都有榆林人的治沙精神。


  没有治沙,就没有今日的榆林。榆林市林业局一位领导回忆说,当年他上林校的时候,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先把宿舍门口的沙子铲干净,要不然宿舍的门打不开。到了教室的第一件事情也大多是铲沙子,要不然教室的门打不开。那个时候,在榆林860万亩流动沙地中,有的沙梁有二三十米高,大风一来,沙梁也往前走,沙进人退,沙子压了庄稼,也压了城。

  自1978年以来,在“三北”工程的实施带动下,榆林市造林保存面积由806万亩增加到了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3%,沙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42.9%。现在,如果你想在塞上榆林看沙漠,那肯定会失望了,你能看到的都是广阔无边的沙中林地。随着榆林860万亩流动沙地全部被固定或半固定,陕西全省告别了流沙时代。


  良好的生态,是一切建设的前提。正是近些年来榆林治沙造林的不断推进,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环境保障。


  结束采访的时候,郭成旺老人一再叮嘱记者:“你回去了好好宣传,让大家一定要好好治沙多栽树,栽上树了就是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