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雷勾地火,一发而难收。
今年5月以来,我国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较常年偏少,干雷暴天气也比往年来得更早且活动频繁,极易引发森林火情。截至6月3日,内蒙古大兴安岭今年共发生6起森林火灾,其中由雷击引发4起;黑龙江大兴安岭共发生森林火情20起,其中火警5起、火灾15起,全部为雷击引发。
“天火”不可抗拒,但防不胜防也得防,森林防火工作能否变被动为主动?《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舒立福、国家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信息中心预警处处长曹森。
雷击火已成大兴安岭林区最大火因
雷击火是引发森林火灾最主要的天然火源,它是如何发生的?舒立福解释说,雷击火的分布首先与雷暴天气系统的路径有关,其次与植被状况和地形的特征有关,雷暴形成的闪电接触地面可燃物便具备了“天雷勾地火”的条件。
从世界范围来看,雷击火常常发生在处于中、高纬度的国家。如美国,平均每年发生7560起雷击火;加拿大的雷击火占森林火灾总数的26%。
在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和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是雷击火发生最频繁的地区。从森林火灾发生原因统计和造成的损失来看,夏季雷击森林火灾已成为大兴安岭林区最主要的火因。据统计,2010年-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共发生森林火灾192起,其中雷击火158起,占森林火灾总数的八成以上;黑龙江大兴安岭共发生森林火灾148起,其中雷击火136起,占森林火灾总数的九成以上。2002年发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的“7·28”特大雷击森林火灾历时23天才被扑灭,造成受害森林面积1.38万公顷,重伤11人,损失严重,成为1987年黑龙江大兴安岭“5·6”大火后最为严重的森林火灾。
舒立福说,雷击火的应对是目前森林防火领域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异常气候现象频繁出现,导致全球雷击森林火灾发生呈上升趋势。虽然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雷击火的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但由于大气的复杂多变,还有许多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干打雷不下雨”的天气逐年增多,林下可燃物载量不断增大,我国大兴安岭林区和新疆北部林区发生雷击火的几率大大增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早发现是防范雷击造成大火的关键
国家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信息中心预警处处长曹森说,如果雷击火发生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林区,一旦发现不及时,再加上雷暴后的高温大风天气,极易酿成森林大火。因此,对雷击区的监测与核查就成了防范雷击火酿成大灾的关键。
5月19日,黑龙江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新林林业局先后发生3起雷击火。由于火情发现及时,黑龙江省政府、地区行署迅速反应,调动扑火专业队、武警森林部队和群众扑火队共计3205人,调用森林航空消防飞机7架,克服持续高温大风、山高路险、树高林密等不利因素,于5月20日上午将3个火场明火全部扑灭。
为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雷击森林火情,5月20日,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东北、内蒙古林区森林防火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省(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和北方航空护林总站,切实落实领导责任,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火情;积极会同气象部门重点做好对雷电高发时段和多发地区的监控,及时提供雷电预警和火险趋势信息;严查严控火灾源头,严格火源管理制度;提前做好各项扑火准备工作;武警森林部队、森林航空消防队伍、地方专业扑火队伍要加强战备值班,及时靠前驻防;加强火情调度,发现热点第一时间核查反馈,防止工作出现被动。
与此同时,经与气象部门沟通,提前开通了“雷击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为大兴安岭林区提供雷电监测服务。
雷击火监测预警仍是薄弱环节
雷击火多发生在每年的6月-8月,主要集中在北纬51°以北的落叶松-偃松分布林区。那么,根据雷击火的发生规律,森林防火能否通过雷电监测定位实现雷击火预警呢?
曹森介绍说,早在200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7·28”特大雷击森林火灾发生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就启动了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雷电监测建设项目,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和内蒙古大兴安岭分别建立一套森林防火雷电预警系统,于2005年投入使用。2012年,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信息中心与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雷击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也在大兴安岭林区安装,每年春夏季投入使用。
“从功能上看,两个系统可提供多种类型雷击火监测与预警产品,为及时发现、及时扑灭雷击森林火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系统运行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曹森说。
今年5月底的一次调研结果显示,由于林场撤并、设备老化等原因,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防火雷电预警系统的10个雷电监测站中只有7个运行正常,6个七要素自动气象站中已有1个停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6个雷电监测站中,3个已不能正常工作,2个七要素自动气象站中有1个无法运行。由于近年来森林防火和气象系统的人员变化较大,业务沟通与技术培训不够及时,工作机制与业务流程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并理顺。
此外,目前我国扑救雷击火的基础设施和手段也比较薄弱。雷击火大都发生在山高林密人稀的地区,扑救人员要保证及时到达火场必须靠前驻防,但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至今没有固定营房,专业扑火队员只能住帐篷;黑龙江大兴安岭虽有营房却狭小陈旧;此外,夏季森林航空消防飞机数量少,一旦雷击火多点爆发,难免捉襟见肘,同时还需要在一些重点部位建设临时机降点。
舒立福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雷击火频发的部分林区安装了一定数量的闪电自动探测器,可以准确探测雷击位置,森林航空消防飞机直接飞往雷击位置核查疑似火点,提高护林防火的效率。还有一些人为消除云地闪电的办法,如制造下沉气流,产生降水;采用飞机撒播碘化银等方法,破坏雷雨云起电机制等。人为消除闪电可以从根源上避免雷击火的发生,但成本过高。因此加强雷击火的预测、预报仍然是目前世界各国防雷减灾的最主要措施,也是我国应对雷击森林火灾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