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意见明确,坚决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更好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力争到2030年,实现全省67%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三北”工程区林草覆盖率达到40%的目标。
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具体任务。
扎实推进系统治理。聚焦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不断强化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农田防护林建设;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在主要风沙口、重点沙源区及沙尘路径区营造固沙林带和沙漠锁边林草带,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严禁违规占用耕地造林绿化;加强省内区域协同治理,加强与周边省区协作,开展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协同治理;开展区域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行为。
全力打好标志性战役。在全省沿黄干流区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滩地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开展兰西城市群国土绿化,加大兰州重点区域绿化美化,提升流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在六盘山南麓、陇东黄土高原区域,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持续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在毛乌素沙地南缘,加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在适宜区域探索开展光伏治沙;在绿洲及外围区域,建设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修复退化林;在祁连山北麓浅山区域,开展封山育林,营造乔灌结合的混交林。
科学开展防沙治沙。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科学确定防沙治沙模式;加强重点生态工程配套供水设施建设,推广滴灌、覆膜等技术;坚持保护优先,人工修复、封禁保护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加大林草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加强优良乡土树种草种选育、扩繁和推广利用;完善调查评价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科学评估工程建设和防沙治沙质量成效;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理念,探索光伏治沙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防沙治沙新模式。
着力提升治理水平。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资源和技术力量,加强科研推广、教育培训和学科专业建设;聚焦防沙治沙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技术难题和瓶颈问题,加大科研投入,开展多学科、多层次联合攻关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推广先进技术;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荒漠化防治领域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开展国际防沙治沙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加强省区交流合作,开展跨区域联防联治、项目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
强化保障抓落实。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将“三北”工程建设纳入林长制考核内容;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和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支持“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做好项目争取、资金统筹、用地用水、灾害预警等工作;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加大新典型选树力度,讲好甘肃防沙治沙故事。
记者:刘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