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建设关乎国计民生,更关系人类未来。
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入扎实地开展绿化祖国运动的指示》中,作出了“为了满足国内外关心我国绿化事业、愿意提供捐赠的人士的要求,成立中国绿化基金会”的决定。1985年9月27日,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召开,正式揭开了有组织、大规模汇聚民间力量投身国土绿化伟大事业的序幕。
40年来,从149名炮兵干部学员通过卖废品捐赠第一笔善款到累计达数亿人次直接参与绿化公益,从“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美好愿景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千年大计,中国绿化基金会始终坚持政治引领,把准服务国家大局的“航向标”,聚焦国土绿化,构建“央地协同、政企联动、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新格局,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强劲公益动能。
四十载岁月为证,荒原渐覆青青色;万千人携手同行,生态宏卷展山河。中国绿化基金会的40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国土绿化与生态治理,铺就了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一平米草原保护计划”内蒙古鄂尔多斯项目区3年草原修复成效
服务国家战略 倡导公益理念
“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是治理山河、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能出钱的出点钱,能出力的出点力,这是天经地义的。”
1983年6月10日,云南省开远市滇南电业局子弟学校教师黄启文给中央绿化委员会写信,建议成立一个“绿化祖国基金会”,资金由全国亿万人来募捐。中央绿化委员会认为建议可取,并考虑到国际捐赠方便,起名为“中国绿化基金会”。
40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始终锚定党和国家指引方向,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将“服务国家生态战略”作为核心使命,积极融入国家生态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基金会紧紧围绕“三北”工程攻坚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持续优化项目布局,拓展参与路径,提升修复成效。
在国家林草局党组和基金会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绿化基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和慈善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取得了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互融共进的显著成效。2017—2020年连续4年获国家林草局“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1年获自然资源部“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9年被民政部评为4A级基金会。
40年发展进程中,中国绿化基金会推动募资方式由单一向多元拓展,实现募集资金和绿化造林大幅稳定增长,业务发展内涵持续丰富多元,从国土绿化逐渐转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振兴等众多领域,持续发挥着行业公募基金会主力军和排头兵的旗舰领航作用。同时,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基金会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拓展募资渠道。在全国公益慈善组织中,中国绿化基金会是第一批通过网络筹款的基金会。成立至今,共募集各类公益捐款超50亿元。
40年筚路蓝缕。从一人倡议到全民行动,涓滴之力已汇成江海之阔,中国绿化基金会倡导传播绿化公益理念,成功将绿色梦想播种于亿万心田,奋力书写绿化祖国的壮丽史诗。
40年绿化祖国 贡献润物无声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实现了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量的连续“双增长”,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5%以上,我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提前实现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2030年目标。21世纪以来,中国贡献了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创造了中国的“绿色奇迹”。
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背后,凝聚着每一代绿化人的奋斗与奉献。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公益力量,中国绿化基金会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大力弘扬新时代“三北精神”,将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信念转化为深耕国土绿化的实际行动,用四十载执着坚守与辛勤汗水,让片片新绿在神州大地扎根生长。共完成植树超15亿棵,生态修复总面积超700万亩。
聚沙成塔,实干兴邦。四十载征程中,中国绿化基金会始终强化“重募资、扩平台、稳发展、强管理”的重要举措,成功打造深植人心的绿化公益经典品牌。
“幸福家园”品牌项目深度融合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十元种下希望树”的小额捐款模式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在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地区规模化开展经济林种植。项目累计在12个省份种植沙棘、枸杞、茶树等经济树种2044万株,绿化荒山16万亩,直接援助3.8万户家庭脱贫增收。该项目先后荣获民政部第十届“中华慈善奖”、第十一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
农户采摘枸杞
“百万森林计划”品牌项目先后在甘肃、内蒙古、辽宁、重庆、江西、北京等地,累计种植树木超过1500万棵,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等公益项目,助力当地绿色发展。该品牌项目先后获得《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全球民间组织最佳实践案例、2021年度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年度活力慈善公益项目等荣誉。
“绿色公民行动”品牌项目秉持“携手同心、绿色同行”理念,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累计种植胡杨、梭梭、苹果等树种300多万株,修复荒漠化土地3.7万余亩。该项目先后获评2018年度社会责任“优秀公益项目奖”、2022年度慈善盛典“年度优秀案例”等荣誉。在内蒙古实施全国首个草原保护公益项目“一平米草原保护计划”,通过“种植灌木防护带+行间带撒播草种”方式完成退化草原修复540余万平方米,促进草原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自然中国”品牌项目以濒危物种保护为主体,相继开展“熊猫守护者”“与虎豹同行”等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栖息地生态修复项目,受保护对象包括大熊猫、雪豹、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以及辽河口、黄河口等鸟类迁徙通道重要湿地。
雪豹守护行动中红外相机捕捉到的雪豹影像
伴随着品牌项目深度融入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发展大局,中国绿化基金会与时俱进,创新募资方式,拓展了“我为三北种棵树”、“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古树名木保护计划“等一批重点项目,极大丰富和拓宽了社会公众参与生态公益的多元化渠道。
“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项目在全民义务植树网累计发布各类捐资尽责活动336个,通过捐资方式实现义务植树尽责的公众超420万人次、企事业单位7200余家,募集公益资金超1.7亿元。2024年发布“我为三北种棵树”公开募捐项目,广泛动员央企国企及社会公众参与“三北”工程建设,仅一年时间就引导动员27万人次参与,募集社会公益资金800余万元,实现个人公益行为与国家生态安全紧密相连。“古树名木保护计划”公益项目先后在湖南长沙市、广东江门市、云南高黎贡山、河北张家口市等地保护、修复古树400余株。
根据国家生态战略规划,中国绿化基金会业务范围从最初的国土绿化逐步拓展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草原修复、乡村振兴、自然教育等多个领域,社会影响愈加广泛深入,引领社会绿化公益热潮持续高涨。
40年接续奋斗,中国绿化基金会始终牢记职责使命,秉承“绿化祖国 造福万代”理念,为推进国土绿化、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作出重大贡献。
汇聚社会力量 共建美丽中国
善起于心,众心成城。
“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是永恒且珍贵的?我想,一片绿水青山是最深情的礼物。”连续11年,月捐人赵军每月向中国绿化基金会“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项目捐赠200元。
如赵军般热心绿化公益的公众队伍持续壮大。为满足社会各界关心国土绿化事业、踊跃参与捐赠的企业与个人需求,中国绿化基金会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积极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凝聚起巨大社会力量,努力开创全民绿化共建美丽中国新局面。
中国绿化基金会致力于将绿化公益融入日常,打造人人皆可为、处处皆可及的便捷参与体系。企业或个人可通过银行汇款、移动支付平台捐赠等方式,汇聚社会公益资金,为生态项目提供最直接的资金保障。推出“认种认养”模式,让公众通过认领苗木、保护地等,与远方的绿色建立情感联结,亲身参与从栽种到养护的全过程。组织志愿者深入项目一线参与植树造林、生态监测等实践活动,带领公众身体力行体验公益项目,深入了解绿化公益事业。
公众参与形式不断丰富,绿化祖国初心始终如一。中国绿化基金会发挥平台枢纽作用,拓展开放合作、优化传播策略,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会企合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公益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定向捐赠、项目共建、员工参与等形式,将企业资源优势引入生态保护领域,支持重大生态工程。与蚂蚁集团联合,通过支付宝蚂蚁森林小程序动员引导6亿多支付宝用户,通过低碳行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三北地区种下超300万亩防风固沙林,助力国家“三北”工程战略。与中国石油联合,2022年上线“我为碳中和种棵树”项目,已累计吸引193万人次参与,募集资金5750多万元。
构建媒体传播矩阵。依托主流媒体、行业权威媒体常态化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与新媒体力量,构建起涵盖微博、微信、抖音等官方平台,联合超1300家粉丝团体、网络达人等共同组成互联网传播矩阵。破圈传播有效扩大了公益声量,极大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与参与度。
“公益不是少数人全力以赴,而是多数人的举手之劳。”“90后”月捐人陈亚运曾受邀到她参与捐赠的“我有一片胡杨林”公益项目现地参观。在项目地的一片小胡杨林,她看见每一棵小树上都挂着铭牌,上面写着支持项目的明星粉丝团、企业代表、热心捐赠人的名字,温暖流动在她的心中。“原来有这么多人在默默支持着公益事业,这就是我心中公益的模样。”陈亚运说。
中国绿化基金会坚持开门办慈善,广泛动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等担任理事,建言献策、示范引领;引导企业履行责任、公众踊跃参与,形成多元共助的良好局面;协同各级林草部门联动支持,推动项目高效落地。同时,创新兴才聚才机制,执业队伍不断壮大,夯实人才支撑。
以行动凝聚爱心,让善意持续循环,让温暖不断延续,共同构筑更有温度、更具韧性的公益生态。
40年光阴荏苒,中国绿化公益事业伴随时代发展进步经历了深刻变革。在生态保护领域,中国绿化基金会紧跟时代浪潮,精准把握时代脉搏,汇聚社会力量共建美丽中国,生动诠释着社会公益组织的时代责任与民生情怀。
坚持创新探索 分享成功经验
“熊猫守护者”项目由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新浪微公益共同发起。2017年发起以来,募资近700万元,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完成植被修复和竹林栽植55万蔸,83万余名用户在微博上成功“兑换”竹子。
在公益行动中,政府协调政策支持、基金会策划项目、捐资方注入资金、社区落地执行,四大主体形成高效协同闭环,从过去的零散式公益行为转变为可复制、成体系的公益范式。
“熊猫守护者”是中国绿化基金会成熟公益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
40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始终坚持创新,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典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成功经验。
锚定党和国家指引方向,凝聚社会协同的磅礴力量。中国绿化基金会始终服务国家生态建设大局,与党和国家生态战略部署同频共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基金会坚定不移地把“服务国家生态战略”作为核心使命,让社会力量的“涓涓细流”汇入生态建设的“江河湖海”。
把握时代发展机遇,精准对接林草事业需求。40年间,持续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绿化公益的新路径新模式,从主要建设国际友谊林、具有示范效应的绿化项目等,到塑造“幸福家园——种下希望树”“百万森林——沙漠锁边林计划”“绿色公民行动”“自然中国”等绿化公益经典品牌,再到创新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展生态公益参与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民绿化行动体系,有效扩大生态公益覆盖面影响力。
“百万森林”项目
40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主业主责,不断取得新突破、构建新格局。心系“国之大者”,紧紧围绕“三北”工程攻坚战、“双碳”目标等重大国家战略部署,持续担当使命、展现作为。持续完善公益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生态保护范围,积极探索“互联网+公益”“金融+生态”新模式,拓展数字化募资渠道。强化内部治理,筑牢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完善决策机制,提升运营效率,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实现项目实施精准高效、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安全防线牢固可靠,切实以规范管理守护社会公信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成熟的模式、成功的经验,助力绿化公益事业在规范轨道上行稳致远。
贡献中国智慧 共创绿色未来
中日友好纪念林、“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全球植万亿棵树领军者倡议——中国行动”……
一直以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充分发挥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第十三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民间组织委员会主席单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会员单位和联合国修复十年全球伙伴等民间公益组织身份的优势,搭建国际民间交流合作平台,讲好中国生态治理故事,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方案。
1987年2月,中国绿化基金会理事会主席雍文涛率团前往泰国曼谷,出席世界资源研究所召开的非政府组织拯救热带雨林行动计划会议。这是中国绿化基金会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此后,中国绿化基金会聚焦遏制土地退化、应对荒漠化挑战、乡村振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生态主题,肩负使命,笃定前行。
2016年以来,在推动多方力量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进程中,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办了“防治荒漠化 民间组织在行动”等系列边会,汇聚全球2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及国内近百家民间组织、企业界代表,分享防治荒漠化成果与经验。2018年9月,在甘肃省武威市举办“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发布《民勤倡议》,向世界推介防沙治沙的中国智慧和方案。2019年3月,中国绿化基金会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民间组织委员会轮值主席单位,参加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加强双方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合作。在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主办“湿地保护的东方智慧”主题边会,研讨交流中国重要湿地保护经验,展示湿地保护成效。2024年12月,中国绿化基金会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成功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暨“植万亿棵树”倡议创新治理国际论坛,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民间组织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治理经验。2025年9月17日,中国绿化基金会作为民间组织代表,受邀出席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全球土地友好型商业发展”专题论坛,向与会代表分享了如何利用社会化保护平台优势推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深度参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经验。
如今,中国绿化基金会已形成“基金会—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在地社群”四方联动、相互补充的公益慈善格局,为多领域、深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开拓了活动空间。开展中外捐赠项目、建设中外友谊林、举办国际论坛、积极参加相关国际边会……在社会公众对绿化公益的共同向往和美好期待中,中国绿化基金会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不断融入世界。
9月的北京,秋风送爽、硕果飘香。40年前,中国绿化基金会在北京正式成立。40年后的今天,国内外公益伙伴齐聚一堂、共叙未来、共襄盛举。
新征程上,中国绿化基金会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国家林草局重点工作,聚焦基金会主责主业,突出“三北”工程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交流合作等发展主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面发挥生态公益慈善平台作用,凝聚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