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王剑英 编辑 高雪梅
2024年5月30日,治沙工人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腾格里沙漠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冯开华/摄)
2023年,“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打响,“三北”工程进入“战时”节奏。
始于1978年的“三北”工程,是我国以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的序章,涉及中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个县(旗、区)。
三大“战区”是分别从“三北”工程区的中部、东部和西部遴选出的三个示范区,也是目前最需要加强生态建设的地区。三大“战区”涉及328个县级行政区,共布局35个重点项目,在紧邻“战区”的协同推进区,谋划布局33个重点项目。“战斗”打响一年之际,已开工重点项目56个,完成造林种草约4000万亩。
据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唐芳林介绍:截至2024年6月,“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积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中部:科技引领
在三大战役中,位于“三北”中部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重中之重。
中部攻坚战片区涉及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五省份,分布着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毛乌素等沙漠、沙地,黄河“十大孔兑”(孔兑,蒙古语,指山洪沟)粗沙区,阴山、狼山、贺兰山、六盘山等山系,以及乌梁素海等湿地湖泊。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态要素俱全。
2024年6月4日,遗鸥等鸟类在位于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榆林神木市的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繁育(邵瑞/摄)
一年来,“战区”亮点纷呈。
磴口,在中国防沙治沙作战图上,位置十分醒目。其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分界线上,居黄河“几字弯”的“弯头”,西面是虎视眈眈的乌兰布和沙漠,东面为“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要塞失守则粮仓不保,因而被称为“守沙要塞”。
2023年8月,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在磴口县正式启动,其所属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将自身定位为“三北”工程建设的排头兵。
这座小县城和荒漠化硬磕数十年,闯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治沙之路,被称为磴口模式,其关键词是“系统防护、全域治理、科技赋能、产业支撑”。经过多年治理,当地林草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高至现在的37.2%,重度沙化土地减少了78%。
2024年3月,磴口模式治沙群体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称号。
“磴口模式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完美融合,是河套平原系统治理的典型案例。”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中部攻坚战片区专家组组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其核心要义是科技。”
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扎根磴口40余年,以科技力量为磴口治沙保驾护航。
2024年7月,磴口县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之中。
光伏板下到底种什么?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副主任张景波团队经过多年试验,提出3种低耗水、易推广、可持续、有效益的种植模式,即“光伏+梭梭”“光伏+柠条”“光伏+四翅滨藜”,为沙漠“光伏+生态治理”提供了示范。
从磴口出发,沿着黄河“几字弯”左翼,驱车5小时,就抵达了该“战区”的另一关键点位: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
宁夏,全国唯一全境纳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的省份,其东、北、西三面被毛乌素、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沙地夹击。
在中国乃至世界治沙领域,沙坡头大名鼎鼎。它原本是腾格里沙漠中最高的大沙丘,旧名“万斛堆”。20世纪50年代,被誉为“治沙魔方”的草方格诞生于沙坡头,极大助力了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畅通,并把沙漠边缘逼退25公里。沙坡头铁路治沙模式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各国推广,成为中国最早向世界输出的治沙方案。
目前,一种可以让沙漠真正“停止流动”的治沙新技术,正在从沙坡头走向“三北”地区。
沙结皮,俗称“沙漠皮肤”,是固沙后在沙表形成的一层生物土壤结皮,能很好地固定沙面、促进生物多样性。
自然条件下,沙结皮形成需要十多年。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科研团队,经过20多年研发,通过在草方格里喷洒人工培养的蓝藻液,将“沙漠皮肤”形成时间缩短至2—3年,极大提高了流动沙地治理成效,为加速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一大“黑科技”。
随着防沙固沙体系的建立,中卫市以沉浸式体验游为特色,建成星星酒店、黄河宿集等一批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如今的沙坡头,已是闻名遐迩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3年,中卫市共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88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共接待游客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8%和62.6%。
“没有治沙,就没有沙坡头景区。”扎根腾格里沙漠30多年的治沙人唐希明感慨道。
东部:各显神通
“东部歼灭战的重点,是通过林草植被建设,统筹退化林修复、退化草原修复、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最终实现区域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将土地起沙尘面积降至最小。”中国工程院院士、东部歼灭战片区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是距离京津地区最近的天然风沙源,毗邻东北黑土地,涉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五省份。东部歼灭战的胜利,对于护卫京津冀城市群、保护东北黑土地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内蒙古赤峰市地跨两大沙地,是沙地歼灭战的核心“阵地”,对于防止两大沙地漫延“握手”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自治区沙地歼灭战的第一枪,就在赤峰打响。
赤峰市翁牛特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全旗沙化土地面积719.82万亩,占总面积的40.36%,是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
在如火如荼的沙地歼灭战中,翁牛特旗创新防沙治沙机制。一方面,从过去“以路治沙”——路修到哪草方格就织到哪,发展为“路网治沙”——通过打造沙地公路网,构建起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对原有治理不彻底的区域进行补充治理,对沙地腹部进行综合治理;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以工代赈”治沙新模式:通过有偿劳动,不断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让农牧民变为治沙主角,构建全民参与防沙治沙新格局,实现治沙致富双赢。
自2023年10月以来,翁牛特旗实施内蒙古首个“以工代赈”防沙治沙项目,总投资2683万元,治理沙地6.2万亩,带动2600余名农牧民就近务工,发放劳动报酬550万元,人均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年增加嘎查(嘎查,蒙古语,指行政村)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
2024年,内蒙古依托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计划安排7亿元用于以工代赈和戍边富民工作,各施工单位在造林种草、工程固沙等用工环节,优先吸纳本地农牧民、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
“东部歼灭战片区从各省份到市、县,对防沙治沙工作的投入,首先是精准、优化使用中央资金,根据总体规划按部就班落实相关任务,完成‘规定动作’。在此基础上,各地因地制宜、各显神通解决问题。”朱教君表示。
科技的先锋军作用,也在东部歼灭战片区彰显。
科尔沁沙地南缘系统治理示范工程是辽宁省进行沙地歼灭战的重要抓手。这是一道荒漠化防治线,地处辽蒙连接地带,长1044公里,平均宽11公里,涉及8县(市)72乡(镇、街道、林场),面积约1793万亩,占辽宁省总面积的8%。
沙地歼灭战正式打响后,辽宁省“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专项“科尔沁沙地南缘荒漠化协同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随之启动,揭榜团队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该项目依托国家和各部门森林、草地、荒漠、农业生态系统野外台站和长期定位研究基地,围绕“固沙植被防沙治沙功能提升技术与示范”等五个课题展开攻关。
朱教君介绍,该项目有望助力实现沙区“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稳定可持续的综合治理。目前,科研成果已部分应用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系统治理示范工程,有效优化了水资源限制条件下的造林方案。
一年来,围绕支持防沙治沙等科学绿化工作,辽宁省共组织实施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2个,投入科研经费1208万元。
至2023年6月,辽宁共有沙化土地面积673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742万亩。沙地歼灭战启动一年来,全省累计完成综合治理任务494.93万亩。
“我期待,东部歼灭战未来能取得‘沙尘源歼灭性’的胜利。”朱教君表示。
西部:集团作战
“集团化作战是当前西部阻击战的主要特征。它超越了以往分散、单打独斗式的做法,实实在在贯彻了系统观念。”西部阻击战片区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6月12日,位于“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新疆策勒县的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郝昭/摄)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被称为“死亡之海”,横卧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
新疆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省份,打好阻击战被写入2024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将其作为2024年的重点工作。
“过去,新疆治沙由林草部门主抓,现在,林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能源……各部门一齐上阵。同时,大量引入企业,比如中国铁建、华能集团、长江三峡集团等央企,以及社会力量。”雷加强介绍。
“开工!”5月20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锁边固沙工程在新疆民丰县启动,工程由中铁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其所属的中国铁建是最早投身荒漠化防治的央企之一。
3046公里,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的长度。过去40多年,依托“三北”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已经形成了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补齐最后285公里“缺口”,阻沙防护带就能实现闭合。
为尽快锁住最后的“沙口”,中铁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选派业务骨干在新疆和田地区林草局挂职,组建荒漠化治理工作专班并常驻新疆,牵头实施于田县10.5万亩工程固沙、民丰县13万亩生物治沙,以及150万千瓦的光伏治沙任务。
与此同时,新疆沙雅县正在探索“光伏+发电取水治沙”新模式。
沙雅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沙化土地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84.69%,年均降水量68.4毫米,年均蒸发量2072.6毫米,治沙形势严峻。在沙化区域种植的梭梭等沙生植物,由于缺水严重也很难存活。
自2023年起,沙雅利用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光伏产业,探索出一条防沙治沙新路径:每2000亩沙地设一机井,用分布式光伏板发电,抽取地下苦咸水,以节水滴灌方式培育梭梭林,既破解了缺水难题,又解决了沙漠区域用电难。
为打好阻击战,新疆共布局7个重点治理项目、13个子项目,涉及7个地州市的46个县(市、区),综合治理规模2592.06万亩,总投资达123.55亿元。
甘肃民勤县是西部阻击战的重要阵地。该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处于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夹缝之中,民勤绿洲是阻止两大沙漠合拢的治沙“桥头堡”。
民勤昌宁西沙窝项目是甘肃省打好阻击战的重要抓手,规划治理沙化土地29.3万亩,以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生态防护网络。为此,民勤县动员和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公益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力量参与该项目。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公益力量。
“一年来,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30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西沙窝项目,完成梭梭种植一万多亩。”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马俊河介绍。
青海围绕全省12个防沙治沙阻击点,组织50余名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者,涉及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森林培育、草原修复治理、经济林栽培、乡土树种繁育、林草机械研发等领域,建立重点工程“四级”专家联动机制,助力打好阻击战。
位于三江源保护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黄沙头防沙固沙点(吴刚/摄)
“西部阻击战片区打出了规模化集团作战的气势,干劲十足。” 雷加强表示,“与其让沙漠震撼,不如去震撼沙漠。”
挖潜水资源
对于治沙,三位专家组组长均提及一个关键“拦路虎”:水资源短缺。
三大“战区”的年均降水量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向西逐步递减至不足50毫米,常年有水的河流只有黄河,黑河等其他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西辽河常年断流且流域内地下水超采严重。
雷加强表示,如何把水资源潜力挖掘出来,是打好西部阻击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打好沙仗,得算好水账。既要算水量,还要算如何高效利用——比如培育高抗旱、耐盐的植物品种。”
朱教君介绍,东部歼灭战片区的全量水资源(降水量、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水等)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地下水下降严重,其核心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复合系统失衡。因此,新时代防沙治沙工作亟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当前复合系统协调性原理不清、协调布局技术缺失,制约了防沙治沙工程的可持续性。”
“生态用水匮乏是‘三北’工程的老问题,关键在于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卢琦表示。
朱教君建议,集成现有理论与技术体系,尽快形成针对三大战役的防沙治沙技术(行业、地方、国家)标准或规程,“必须充分考虑在没有国家补贴后,各地如何可持续发展”。
雷加强提出,光伏已在“三北”地区大规模布局,且发展速度极快,如何高质量发展,让光伏产业和生态融合,很多问题还需摸索,建议成立专项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