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久久为功创奇迹

发布时间:2023/07/11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时强调,加强荒漠化防治,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的艰辛与成就,展望未来的美好愿景,绘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既是创造新时代治沙奇迹的光荣任务,也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

沙荒增绿 百姓增收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是全球范围内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威胁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治荒漠化,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荒漠化防治已形成相对完备的法律、政策、规划、技术、工程建设与监测评估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防沙治沙2033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180.5万公顷,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绿地面积我国贡献1/4。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了“双缩减”,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积极推动沙区产业发展,利用沙区光热、土地等资源,适度发展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推动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据统计,我国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实现了绿富同兴。

中国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生态治理不断贡献“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彰显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a_862869267341635584_副本.jpg

甘肃省酒泉市,多年治沙取得成效。

技术探索 精神永存

在长期实践中,我国逐步探索形成了完善的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如绿洲沙害防治技术体系,交通沿线沙害防治技术体系,荒漠化、沙尘暴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等。其中草方格治沙是目前世界上治沙成本最低、效果最为明显的治沙方法。

大型生态工程带动,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重要特色。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大型生态工程。这些工程对于国土复绿、减轻沙害、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治沙是个系统工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并不能根治荒漠化。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沙则沙,从因害设防逐步向全面改善生态系统质量转变,从单纯治理向可持续治理、管理转变。

我国沙区人民饱受风沙之苦,在与风沙的斗争的中,涌现出无数典型模范,“治沙英雄”石光银、王有德、牛玉琴、石述柱、殷玉珍以及“时代楷模”苏和、“八步沙六老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等,已成为我国荒漠化治理的精神标杆。

滚石上山 再创奇迹

荒漠化防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事业。

我国沙化土地基数大,现在容易治理的基本上都得到了治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一些人为因素,一些地区出现了沙丘活化、生态系统二次退化的情况。此外,我国还有大面积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若保护利用不当,会很快荒漠化。防治荒漠化远未到高枕无忧地时候。

着眼未来,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技术巩固荒漠化防治成果,促进荒漠植被休养生息,创造新的治沙奇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