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五地党报推出联动报道:共筑绿色万里长城

发布时间:2024/03/11 来源:甘肃日报

1_副本.jpg

编者按:2023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构筑“三北”绿色长城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甘肃日报联合宁夏日报、内蒙古日报、新疆日报、青海日报开展联动报道,充分反映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生动实践,展现各地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最新成果、经验启示,讲述“治沙英雄”的感人故事。

2_副本.jpg

甘肃民乐交通大林带穿越在“绿色银行”中。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晓泾

甘肃

“三北”工程让绿色梦想成为现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甘肃省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大、类型多,特殊的生态区位和脆弱的生态状况,使得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甘肃的必然选择。

40多年间,“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个世界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守护着陇原山川,夯实了甘肃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绿色底蕴。

近年来,甘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着力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三北”工程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河西走廊、陇东黄土丘陵、陇中黄土高原建设区生态治理与保护成效显著。

冬去春来,葱郁的林带从河西走廊延伸至陇东山野,在甘肃大地上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国家生态工程,甘肃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为“三北”工程主要建设省份,2023年,甘肃及时启动“三北”工程攻坚战,谋划六期工程项目46个,投资估算245亿元,是前五期工程投资总额的近十倍,全省48个县纳入“三北”工程两大标志性战役范围,首批重点项目如期在环县开工。

甘肃省林草局与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签订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庆阳市与鄂尔多斯市、榆林市、石嘴山市、吴忠市等五地签署联防联治协议,建立了跨区域协作机制。

秉承“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精神,以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为代表的甘肃治沙人,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传奇。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徐先英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时下,“三北”工程带给甘肃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愈加明显。广袤的甘肃大地上,绿色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截至2023年年底,甘肃“三北”地区共完成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任务751.59万亩,其中营造林236.48万亩,退化草原修复493.74万亩,荒漠化治理工程固沙21.37万亩。

3_副本.jpg

经过40多年治理,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草木葱茏、绿意盎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敢把沙漠变绿洲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2月27日上午,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迎来了晴好天气,八步沙林场治沙人再次忙碌起来。

“走,咱们一起去搬运稻草,为即将开始的春季压沙作准备。”在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的带领下,林场职工乘车来到麻黄塘沙地,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卸草、分垛、打捆、背草、堆放,一气呵成,干劲十足。

每年三月,在北部沙区开展春季大规模压沙活动,已经成为古浪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今年春天,我们计划完成压沙造林1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300多万株。”郭万刚说,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梭梭、柠条等苗木和压沙所用的稻草都已准备到位。

八步沙是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一夜大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了保护家园,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等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在茫茫沙漠里开启艰难治沙征程。

40多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累计治沙造林28.7万亩,封沙育林育草管护面积扩大到4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农田林网5000多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经过多年持续治理,古浪县风沙线向北推移了近20公里,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郭万刚表示,八步沙林场全体职工要发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大力推进武威市“三北”工程攻坚战首批重点项目建设,扎实做好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工作,把没有治理完的沙化土地治理好,让古浪县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贡献。

宁夏

黄河“几字弯”上绿染沙梁

宁夏日报记者 张唯

2月28日,在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春阳渐暖,各类鸟儿不断来访探春。

继去年10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现身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柳杨堡八字洼硝池滩后,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人员在不久前再度发现了卷羽鹈鹕的曼妙身姿。近年来,随着哈巴湖保护区加强生态修复、强化科普宣传、严格资源保护等有力措施,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也让越来越多的鸟类自发来此栖息繁衍。

截至目前,哈巴湖保护区共记录鸟类130余种,涵盖了黑鹳、金雕、草原雕、白尾海雕、大鸨等1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和鸿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等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

2023年,宁夏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为唯一全境纳入“三北”工程六期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的省区,宁夏生态要素多样,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是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前沿阵地。

去年至今,自治区林草局发挥国家林草局三北局驻地优势,建立局省联合包抓工作机制,并与吴忠市、石嘴山市、鄂尔多斯市、榆林市、庆阳市等相关省区的5个地级市签署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合作协议,起草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5省区、腾格里沙漠4市联防联治框架协议,构建省市携手联防联治机制,合力攻坚作战。随着区内5个地级市推进会的相继举行,全区逐步形成横向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推的工作机制。有关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全区完成营造林125.3万亩,草原生态修复28.2万亩,保护修复湿地20.9万亩。

2024年是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的重要一年。对此,自治区林草局下达了150万亩建设任务,其中120万亩营造林和30万亩草原生态修复均为续建项目。

今年年初,宁夏已根据三北工程六期规划,按照国家以市为单位申报新项目的要求,确定了10个新项目。目前,这些项目的可研和实施方案已通过国家林草局审核,待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审核批示后,将由区发改和财政部门批准入库,以市为单位组织实施。“其中,国家明确的2个示范项目分别为中卫市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石嘴山市毛乌素沙地系统治理,现已列入国家2024年第一批项目清单。”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将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及时把握政策动向,加快推进项目批复,尽早落地实施。同时按照“储备一批、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要求,提前做好后续项目储备申报。

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努力让宁夏防沙用沙的经验和产业走向世界。

“我们计划在今年把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区建设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进行有机衔接。”该负责人说,林草部门将按照《六盘山生态功能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综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等8个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确定绿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防护林、退化草原修复、生态经济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示范建设,打造示范亮点。

另外,随着荒漠化综合防治任务的分解细化,自治区林草局还将成立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技术指导服务组,分赴各市县区开展政策解读、技术服务等,指导各市县区加快推进春季营造林,并在聚焦“四大行动”“五大战役”基础上,力争于6月底前完成全年任务的55%,确保全年高质量完成营造林120万亩、草原生态修复30万亩任务。

4_副本.jpg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泉林场。

王有德:追梦半世纪 织绿锁黄沙

宁夏日报记者 周一青

新一年的植树季将至。

宁夏银川灵武市国家级白芨滩自然保护区的马鞍山观景台上,治沙英雄、人民楷模王有德驻足远望。脚下曾是沙海的山丘,松柏苍翠,各种枯黄植物中,已有点点青绿萌动。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三代白芨滩人半个世纪的努力拼搏,造就了如今的白芨滩:累计治沙造林68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使毛乌素沙漠从银川平原灌区边缘后退了20多公里,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个娃娃容易,在沙漠里种棵树难!

20世纪80年代,王有德成为白芨滩防沙林场厂长,面对滚滚黄沙,他下定决心:“再难,我们也要上!”

大力推进改革,让林场从单纯的栽树到发展经果林、成立绿化公司,让职工从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的转变……

在治沙英雄王有德的带领下,种树,成为大家的生活;治沙,成为大家的追求。

查丽琴,父母都是白芨滩防沙林场职工,是一位典型的“林二代”。她记忆中的童年,是玩耍在拉树苗的拖拉机旁,也是凌晨四五点,王有德带着数百林场职工戴着头巾、拖着铁锹,一排排在毛乌素沙漠边,一锹锹挖树坑的时光。

“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基因,流淌在新一代治沙人的血脉里。如今,查丽琴承包种植经果林,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追风逐绿中,王有德已年逾古稀。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退休后,王有德发起成立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协调马鞍山附近方圆1万多亩荒地无偿提供给基金会,开展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公益事业。

无数人被王有德“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精神折服。

党员干部来了。每年春秋两季,区市县三级党员干部都会上山,义务植树造林,把这里变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企业职工来了。企业家们踊跃认领,组织员工前来锻炼劳动,把这里当成磨意志、强筋骨的教育基地。

开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换土……众人拾柴火焰高,十年的春夏流转,让马鞍山生态园完成了沙漠绿化和经济林种植面积8000多亩,植树130多万株。生态防护林、采摘园、公益林、经果林、植物园、景观林……

2019年,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与张富清、袁隆平、屠呦呦等人一起站上领奖台。

这是王有德个人的荣耀,更是前后两代人在生生不息的奋斗里,在昂扬奋发的进取中,确定的意义、体现的价值、定义的精彩。

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代干给一代看。今年,王有德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小学生青少年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上:“我们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孩子们能住在这里,感受沙漠变绿洲的奇迹,真正动手种树播绿,明白绿水青山的来之不易。”

基地里,王有德讲述着治沙造林的故事,如同一扇明亮的窗,映射出美丽宁夏建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5_副本.jpg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镇赛汗塔拉嘎查科尔沁沙地治理人工种草(紫花苜蓿)项目区。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庄圆

内蒙古

弘扬“三北精神” 扩大“绿色版图”

内蒙古日报记者 霍晓庆 帅政

3月初的北疆大地乍暖还寒,但治沙人却在忙碌着。在黄河“几字弯”北岸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阴山北麓项目治理区,当地林草部门正忙着飞播作业,技术人员利用北斗导航技术,操纵满载着沙米、油蒿、梭梭等植物种子的无人机精准飞播。

这里的场景是内蒙古各地紧锣密鼓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的一个缩影。

内蒙古横跨三北地区,生态区位之重不言而喻。

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内蒙古防沙治沙的奋斗史中,贯穿着内蒙古人的勇气和坚韧。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的贾玉林,三代接力让绿色梦想郁郁成荫;“治沙女王”殷玉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创造了种出7万亩沙漠绿洲的奇迹;老党员苏和十年如一日坚守荒漠,人工种植梭梭9万多株,在额济纳旗茫茫戈壁建起一道绿色屏障……他们为了家园更美、生态更好、绿色更多而躬身奋斗的身影,是“三北精神”最生动的注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之源。内蒙古人用实际行动把绿色种子播撒在北疆大地,筑起了连绵不绝的绿色长城。

2023年6月,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随即,内蒙古从上到下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跑出防沙治沙“加速度”。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区,鄂尔多斯市率先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市级安排配套资金3亿元,通过栽植沙障、造林种草、光伏治沙等措施,日均治理面积超过1万亩。

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区,通辽市实施“五个千万”工程,推动沙区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赤峰市在翁牛特旗开展以工代赈试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性。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区,阿拉善盟聚焦建设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锁边林草带、阻止沙漠东侵南移,布局了“五大战役”。

2023年6月以来,内蒙古日均防沙治沙4.3万亩,全区“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展现了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决心和担当。

新征程上,内蒙古将大力弘扬“三北精神”,拿出勇担使命的初心,亮出不畏艰辛的决心,坚定信念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把美丽家园守护得更加美好。

6_副本.jpg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通过百万亩樟子松工程治理浑善达克沙地,实现了从“风沙源”到“生态园”的绿色蝶变。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庄圆

殷玉珍:“这辈子跟沙漠没个完”

内蒙古日报记者 霍晓庆 帅政

3月初,连绵不断的毛乌素沙地,四下寂寥,空旷无人,浓密的植被围堵和抵御着风沙的肆虐扩张。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走进坐落于毛乌素沙地的玉珍生态园,一排排樟子松、侧柏在冬日里依旧青翠。玉珍展览馆里,“时代楷模”“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中华环境奖”……满墙荣誉背后,是殷玉珍扎根沙漠近40年,与当地治沙人一起守卫家园,誓将荒漠变绿洲的不懈奋斗。

1985年,19岁的殷玉珍嫁到了乌审旗井背塘。这里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绝望的她立下誓言:“我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

从此,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沙战斗”打响了。夫妻俩几乎把全部收入都投入到种树治沙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树苗,丈夫白万祥外出打工,只要树苗不要钱。

年复一年种树,从一次次失败中,殷玉珍和丈夫摸索出用灌木挡风固沙蓄水保墒,再层层设防的种树方法。他们种活的树越来越多,绿色在沙漠中不断延伸……

殷玉珍种下的树林,有不少是“三北”工程的组成部分。“我们也为‘三北’工程出了力。”殷玉珍说,新时代,国家对造林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种树补贴也在增加,这让我们决心更大,现在已经建起了4000米的防风带、6750米的输水渠道和1.9万立方米的土层。

7万多亩荒凉的沙漠,硬生生地被殷玉珍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如今,经过殷玉珍改造的沙漠已经变成了良田,长出的谷穗又粗又长。从“种树能人”到“致富能人”,殷玉珍带动了周边群众积极治沙种树,当地涌现出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40多户,每家的年收入大都不少于30万元。

认准了治好沙、用好沙这个目标,殷玉珍心里还有新打算,她说:“我想通过种树、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发展,不仅向沙漠要绿色,还要向沙漠要效益。反正我是跟沙漠耗上了,这辈子跟沙漠没个完!”

7_副本.jpg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红枣林(2023年6月3日无人机拍摄)。若羌县在沙漠中植树造林发展特色种植业,实现治沙防沙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亮

新疆

“三北”工程结出“甜蜜果”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新疆是著名的“瓜果之乡”,每年夏秋两季,杏、苹果、新梅、桃、红枣、核桃等林果陆续进入采收季,天山南北洋溢着丰收喜悦。

你或许不知,二十年前,新疆林果种植面积只有300万亩,而如今,面积达2110万亩,约占全国林果种植面积的13%,其中红枣、葡萄、杏、香梨、巴旦木、新梅种植规模和产量居全国第一,果农人均收入超过6200元。

新疆林果业的巨大变化与“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密切相关,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推动下,林果业成为新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柯柯牙绿化造林工程是新疆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自1986年工程启动以来,阿克苏地区各族群众通过持续植树造林,完成造林面积120万亩,其中60%为经济林。当地群众通过发展苹果、红枣、核桃等林果种植,使阿克苏地区成为新疆林果业的主产区,林果产量占全疆四分之一,以苹果、核桃为代表的干鲜果品名扬全国。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及沙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06.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4.18%。1978年我国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新疆各族群众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接续奋斗,累计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275.7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03%提高到目前的5.05%,使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带来生态红利的同时,“三北”防护林工程在促进粮食生产和经济林建设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新疆建成农田防护林428万亩,减轻了大风浮尘、低温冻害等恶劣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经济林面积不断增长,2023年林果全产业链产值首次突破600亿元(不含新疆建设兵团)。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有力推动下,新疆走出了一条山绿、林活、农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进入新时期,新疆全面启动“三北”工程攻坚战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谋划12个重点项目26个子项目。2024年,计划完成荒漠化土地治理450万亩,持续推动沙区环境改善。大力发展以枸杞、沙棘、肉苁蓉、苜蓿为主的沙区特色产业,巩固“三北”防护林工程成果,把更多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结出更多“甜蜜果”。

青海

持续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青海日报记者 叶文娟

青海是我国第四大沙区,也是“三北”工程重点省区,是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地区。为全面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作出青海贡献,青海以“2+1+12+N”防沙治沙新格局,全面开启“三北”工程攻坚战。

2023年9月,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同时启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青海省大力推进实施“柴达木盆地沙漠边缘阻击区、共和盆地沙地歼灭攻坚区”“青海湖流域沙地综合治理区”2个核心攻坚区和1个协同推进区,强化区域联防联治。

在全国率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建立了青海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并印发《“三北”工程六期规划青海省实施方案(2021—2030年)》《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青海片区防沙治沙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与“三北”工程区六州政府签订“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构建了防沙治沙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管理责任制;建立“林(草)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和“河湖长制”“林(草)长制”联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双包五联”“五查五促”工作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采取“点、线、面”相结合、“锁边、固源、巩固”同发力的治理路径。积极探索“光伏+治沙+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枸杞产业,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与防沙治沙融合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截至目前,青海省已完成造林8.31万公顷,其中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已完成造林1.78万公顷,全省治理沙化土地9.75万公顷,其中核心攻坚区完成沙化土地治理5.16万公顷。

8_副本.png

石德荣查看沙区树苗的长势。(资料图)

石德荣:把青春挥洒在沙漠绿洲

青海日报记者 叶文娟

当走进青海湖北岸的克土沙区,会被一片4000公顷左右的沙漠绿洲所震撼。这便是青海海晏治沙人历经40余年不畏艰辛同沙漠作斗争换来的成绩。

作为新时代治沙人,石德荣是他们当中普通一员。自2002年参加工作起,石德荣一心扑在治沙事业上,20多年来,她几乎踏遍了沙漠的沟沟壑壑,对沙区每一个片区的自然条件和防治措施了然于心。

针对海晏治沙中造林树种单一、治沙模式简单、科技含量低的瓶颈问题,从2010年开始,她着手试验推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草格沙障+植苗造林”的治沙新技术,采用乌柳、柠条、青杨等树种代替传统的沙棘进行治沙,对沙区的治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途径和思路。

为改变海晏县沙区造林无常绿乔木树种的历史,2013年,她又大胆引进樟子松进行治沙造林,同时采用青海云杉低密度造林模式,实现了沙区造林树种的多样性,填补了青海湖北岸高寒沙区无常绿乔木树种的空白。

此外,石德荣利用沙区周边高山融雪水埋管引水,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沙区造林无法浇灌定根水,苗木缺水造成的成活率、保存率低的问题。

长年的户外工作,使得石德荣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可她却说:“治沙工作虽然辛苦,但也是一种磨炼。辛苦中,我体验到了人生的真谛;辛苦中,我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辛苦中,我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四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海晏县沙漠化面积从“十一五”期间的6.75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6.62万公顷。治沙40年,石德荣与沙抗争、与林为伴,在青海湖北岸,以青春和汗水书写沙退绿进的生态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