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安徽马鞍山:护好“家底” 让林地“实至名归”

发布时间:2025/09/26 来源:安徽省林业局

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推深做实林地“占补平衡”工作,紧紧围绕安徽省林业局“储备库三年内变更林地”要求,扎实推进补充林地储备库建设,着力打造“布局优、质量好、效益高”的全省示范项目。自建库以来,获省级核定补充林地储备库10122亩,地类变更率达40%,有力保障了和襄高速、姑溪河闸、南方材料等各类建设项目用林需求。2025年,地类变更率力争达到60%以上。

科学规划“谋空间”,优选储备地块。坚持“以需定库” ,以《马鞍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纲,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布局及林地占补平衡需求,精准划定补充林地地块。坚持宜林则林、集中成片,明确地块准入标准,优先将荒山荒坡、废弃矿山、未利用地、建设用地退建区域的土地作为补充林地来源。坚持优中选优,把好市级审核关,林业和自然资源部门通过“一体化”系统,充分分析县级上报储备库变更调查地类、永农、耕地保护红线等属性内容,综合研判储备库造林可行性。2024年以来两部门共同核减现状耕地、园地、湿地等难以造林地块2800余亩。

造林落地“保成效”,提高技术标准。针对现行林业技术规程中“林苗小、造林密度低、生长周期长等常规标准”与“储备库三年内变更林地标准”的矛盾现象,马鞍山市林业局提高补充林地储备库造林作业设计要求,在国家造林技术规程I级苗木、最大造林密度的基数上,对照国土变更调查技术规程中林地变更要求,适度提高造林密度,优先选用胸径5厘米以上乔木树种,确保三年内达到郁闭度0.2以上乔木林地标准。推广良种壮苗与先进技术,建立全流程技术指导与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护主体责任,依据地类变更技术要求,定期抚育、及时清除死树并补植乔木,提高造林成活率。雨山区结合矿山生态修复,将567.6亩矿坑废弃地通过生态修复变更为林地。

部门协同“聚合力”,依规变更地类。依托“一体化”系统,整合国土变更调查、耕地保护红线以及各类林地资源等数据,形成统一工作底图,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建立林业与自然资源变更调查联动机制,林业部门及时移交造林成果,调查监测部门利用“国土云”平台对造林小班进行外业举证,反馈现状地类。符合标准的由调查监测部门变更登记,不符合的由林业部门进行补植清杂。两部门定期会商,根据日常变更中地类变更情况,及时调度县区造林抚育工作。2024年以来,多部门召开专题会商会20次,开展联合审查50余次,完成地类变更3834亩。

林长统筹“建机制”,狠抓奖惩落实。构建“市级林长调度、制度体系保障、动态考核问效”推进机制,通过领导批示、会议调度、总林长令等方式,高位推动林地“占补平衡”工作。全市建立奖惩制度,严格实行“先补后占、以补定占”。建立储备管理动态台账,对未落实储备库建设的和地类变更滞后的县区,予以通报并暂停林地指标。此外,制定《马鞍山市林地占补平衡指标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建立有偿调剂资金池,市林业局会同财政局定期梳理资金,对未完成任务县区缴纳的资金,按照系数测算优先调剂给储备库余额多、变更率高的县区。2024年以来,收缴有偿调剂资金约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