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题:全国生态日来了!看中国高颜值答卷
新华社记者边思琪
8月15日,迎来2024年全国生态日。林草年碳汇量居世界首位、森林面积连续40年增长、绿色产业遍地生花……绿水青山,风光无限,铺就中国高颜值生态答卷。
绿色,生态文明的底色。如今,底色更浓。
宁夏吴忠市盐池县,放眼毛乌素沙地,点点绿洲,生机盎然。20世纪80年代,盐池县沙化土地面积占比超过82%,几十年努力,全县200万余亩严重沙化土地重披绿装。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上演着“一树独绿”变“万树成荫”的绿色奇迹;重庆市奉节县青龙镇矿山变景区,人工造林唤回满山苍翠;广东湛江持续保护修复红树林,在海岸上筑起“绿色长城”……
8月14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内绿意盎然。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作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我国森林面积达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贡献了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
多彩,幸福生活的成色。如今,成色更足。
——天蓝色,诠释蓝天也是幸福。
从盼蓝天,到如今随手一拍就是“美颜蓝”“漫画云”,北京PM2.5浓度从2013年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32微克/立方米,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北京奇迹”。
2024年上半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2.8%。
蓝天常在,空气常新,这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8月12日,游客从景山上拍摄远处的北海公园。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水碧色,映照幸福生活的品质。
重庆北碚区静观镇油坊河湖库,通过生态修复专项整治,昔日“臭水库”变身“美丽湖”。碧水荡漾,微风拂起,村民沿湖散步。
在山西,汾河从“脏乱臭”整改为“城市会客厅”;在江西,南昌乌沙河碧波回归,沿岸生态公园“绿意”盈盈;在福建,游客在福州白马河水面上荡起“福舟”……
诗意村庄,点缀青山绿水间。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
今年上半年,全国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为88.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绿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如今,“产业绿”厚植神州大地。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系列低碳绿色产业正“风起云涌”。
在我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黄骅港,不见灰尘满天,也没有“黑脸煤工”。这里天空湛蓝,海风清新,昔日“煤港”变“美港”。
内蒙古昔日沙海正变光伏“蓝海”,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云南正打造清洁能源基地,发展绿色硅、绿色铝等产业;青海输送“绿电”的动脉网络加速构建,展开东中西部“绿色互联”画卷。
7月19日拍摄的内蒙古通辽发电总厂光伏电站。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今年前六个月持续攀升至占中国发电总装机的53.8%;7月份,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月度零售销量首超传统燃油乘用车,引领市场新主流……
这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顶层设计。从划定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到河湖长制、林长制落地生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有力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征程上,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的缤纷将在这片大地上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