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生态中心助力三北工程攻坚战纪实
2023年6月以来,生态中心深入学习贯彻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重要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局党组和三北工程攻坚战专班工作部署,充分发挥主力军、施工队作用,以推进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全力做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包片指导工作,先后4轮、30余人次赴片区5省区开展政策宣讲和项目对接,指导编制分省规划,配合专班梳理形成片区2024年第一批重点项目清单,会同相关部门推动政策突破和技术创新,助力战役实现良好开局。片区5省区协同攻坚,同向发力,截至2023年底,两大沙地歼灭战完成重点项目97.06万亩,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河北科学谋划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作战图”“时间表”,有序推进项目任务落实落细;内蒙古针对片区不同沙地类型,强化分类施策,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辽宁系统总结辽西北朝阳市、彰武县治沙经验,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辽宁经验”;吉林科学编制方案,划重点、抓落实、保成效,确保三北工程可落地可完成可考核;黑龙江坚持“多规合一”,突出典型引路,着力构建防沙治沙与生态富民双赢路径。
河北省防沙治沙筑起绿色长城 姚伟强摄
河北:科学谋划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河北是全国土地沙化、荒漠化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沙化土地面积3001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2581万亩,分别占全省面积的10.6%和9.12%。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78个县(市、区),张家口、承德两市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61.6%,既是河北省防沙治沙重点区域,也是我国北方风沙南侵的主要通道。
河北环卫京津,坚持以“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拓财源”为宗旨,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周期持续缩减。与1999年相比,河北省沙化土地面积减少738万亩,是全国沙化土地治理成效最明显的省份之一。张家口、承德已由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风沙紧逼北京城”的状况明显得到好转。
2023年,河北把学习贯彻落实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重要精神作为推动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作为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主战场,强化组织领导,科学谋划部署,健全工作机制,绘就打赢歼灭战“作战图”,排好作战“时间表”,为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奠定坚实基础。
健全工作机制。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专题研究部署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并发布省级总林长令《关于做好2023年国土绿化工作的令》,高位部署推动林草重点工作。省政府建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印发工作规则,形成11个成员单位责任明确、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聚焦浑善达克南缘沙地歼灭战,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出台《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有关工作。
科学谋篇布局。河北省林草局成立三北工程攻坚战工作专班,全力以赴、尽锐出战,抽调精干力量,科学编制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将三北六期范围由63个县(市、区)拓展到85个县(市、区),涵盖张承地区以及太行山、燕山等全部生态重要区。初步规划2023—2030年完成林草建设任务3596万亩,其中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范围由6个县拓展到11个县(市、区),3个北方防沙带项目全部列入三北六期第一批重点项目,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奠定了良好基础。
河北将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作为三北工程六期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制定《河北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行动方案》,围绕防沙治沙、水源涵养两大核心任务,规划林草建设任务1781万亩,实现可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全覆盖。截至2024年1月底,全省坚持边规划、边治理,现已完成建设任务146.6万亩,为全面遏制土地沙化趋势,有效解决风沙侵扰京津危害,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起好步、开好局。
内蒙古自治区打孔插柳治沙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供图
内蒙古:分类施策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也是全国防沙治沙的主阵地、主战场,荒漠化土地面积8.89亿亩、沙化土地面积5.97亿亩,分别占全国的23.03%和23.59%。其中,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片区沙化土地面积1.48亿亩,占全区沙化土地的24.79%。内蒙古紧扣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目标,坚定自觉地打主攻、当主力,举全区之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
高效部署落实。内蒙古第一时间成立了由自治区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召开政府专题会5次、领导小组会2次、党委常委会1次、重点工作推进会1次,研究部署三北工程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在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召开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现场推进会。歼灭战片区各盟市不等不靠,迅速行动,累计完成造林作业面积203万亩、种草706.8万亩、防沙治沙作业面积345.5万亩,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26%、138%、140%。
全面摸清底数。为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内蒙古坚持以调查研究为抓手,自治区林草局成立专班,常态化深入三大战役片区开展调研,摸实情、查问题、找对策,确保如期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该区域共涉及5个盟(市)39个旗(县、区),沙化土地总面积1.48亿亩,其中,可治理沙化土地1.29亿亩,已治理5370万亩。
坚持规划引领。组建规划编制专班,已争取将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谋划的2个治理区域和3个重点项目全部纳入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将歼灭区涉及的39个旗县(市、区)全部纳入三北工程实施范围。成立4个专项推进组,邀请23位国家林草局专家深入全区各盟市指导三北工程项目谋划工作,在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初步谋划了16个二级子项目。
坚持分类施策。针对片区不同沙地类型,科学精准落实针对性治理措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解决沙患、水患、草原超载过牧等突出问题。在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区,科学谋划了2个重点治理区,部署了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含岱海)、张承坝上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3个重点项目,重点开展“首都沙源歼灭战”“沙源分割包围战”“增绿提质护卫战”三大战役。计划到2030年,完成新增沙化土地治理任务4817万亩,非沙化土地造林种草1046万亩,林草质量巩固提升4391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79.2%。
辽宁省彰武县万亩松林 潘大为摄
辽宁: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辽宁经验”
辽宁现有沙化土地673万亩、荒漠化土地742万亩,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和3.3%。全省87%的沙化土地和100%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沈阳市、锦州市、阜新市、铁岭市、朝阳市等辽西北地区,是辽宁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治理的重点攻坚区。
辽宁以三北工程为抓手,以荒漠化综合防治为重点,以辽西北地区为主战场,先后实施了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与2004年相比,全省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51.3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88.4万亩,分别下降18.4%和28%,有效遏制了科尔沁沙地的南侵。
2023年,辽宁在三北工程区的50个县启动实施科尔沁沙地南缘综合治理、辽东重要水源地保护治理、国土绿化示范试点和中央财政造林补助等项目(工程)。截至2023年12月底,完成林草建设任务425.8万亩,其中造林198.62万亩、草原生态修复32.88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134万亩、森林抚育60.3万亩。在工程实施中,朝阳市总结的抗旱节水造林技术模式和彰武县总结的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模式,为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了“辽宁经验”。
朝阳市抗旱节水造林技术。朝阳市在重点地块实行大坑、大营养杯、大苗栽植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打泥浆造林、灌草覆盖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综合抗旱节水技术,有效提高了造林绿化质量。针对辽西地区没有抗旱节水保水造林关键技术及相关配套措施,朝阳市技术推广站成立项目课题组,对山杏、侧柏、油松等主要造林树种进行了10多年研究试验,总结出“容器节水保水抗旱造林技术”,在困难立地条件下把造林成活率从原来的40%—50%提高到了85%以上。针对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朝阳市总结实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困难立地抗旱造林节水保水实用技术,被确立为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可使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0%,造林保存率提高到85%。
彰武县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经验。彰武县建立了“4+6+24+184”作战体系,即全县划分为4个区域,成立农业、水利、林草、文体旅、工业(开发区以工用沙)、科研团队6个工作专班,在24个乡镇、184个村开展歼灭战。确定“一三五七九”工程,即以一个核心示范区(章古台镇)、三带协同(锁边林带,阻沙带,固土带)、五轴联动(国道、省道、高铁、高速、河道沿线)、七区示范(科尔沁沙地南缘系统治理区、科尔沁沙地治理综合区、治沙科技实践先导区、柳河沿河沙地综合治理示范区、沙化草地治理区、沙化耕地治理区、水资源集成利用区)、九沙并治(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以肥改沙、以调减沙、以养退沙、依法治沙、以工用沙)的工作格局落实歼灭战行动方案。同时,抢抓秋冬季造林时节,采取乔、灌、草相结合,林带、林网、片林相融合的模式,全面开展科尔沁沙地南缘综合治理项目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狠抓农田防护林建设,念好“修、找、建”三字经,修复好缺失残毁的农田林网,找回丢失的农田林网,建起因害设防的农田林网。
吉林省西部以草治沙地块 赵冷冰摄
吉林:确保三北工程可落地可完成可考核
吉林位于科尔沁沙地东缘,是全国土地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区。全省沙化土地面积1021万亩,占全省面积的3.6%,分布在中西部14个县(市、区),主要集中在松原市、白城市,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85.3%,既是吉林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也是吉林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前线。
吉林坚持将防沙治沙作为维护粮食安全、加强黑土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政治任务,全力抓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林草湿生态连通、农防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与2015年相比,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35.1万亩,中西部沙区已基本形成了一道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屏障。
吉林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之后,截至2023年底,全省三北工程核心攻坚区12个县(市、区)完成造林绿化2.89万亩,造林不合格地块补植补造6.47万亩,采伐退化林2.4万亩并抠根整地2.06万亩,中幼林抚育0.85万亩。全省三北六期工程和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均实现可落地、可完成、可考核。
制定方案,明确任务。吉林结合省情实际,编制了《吉林省三北防护林六期工程规划(2021—2030年)》《吉林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落实六期工程任务1052万亩、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任务618.5万亩。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重点开展科尔沁沙地锁边林建设、白城北部沙化土地治理、向乌沙带治理、东辽河下游沿岸沙带治理和松花江两岸沙化土地治理5项工程,大力推进长岭县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实施沙化土地、非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巩固扩大防沙治沙成果,进一步改善了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
系统治理,提高成效。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坚持因地制宜,实施白城市、松原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大力推进通榆、大安、前郭、乾安4个县(市)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扎实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高林草湿生态系统的连通性、稳定性。
其中,白城市洮南项目区探索实施“膜下滴灌造林绿化”模式,成活率超过85%,较常规造林提升了近15—20个百分点,节水60%左右,且减少了人工、抚育等成本,同等条件下,每亩仅需投入抚育成本670元左右,相比普通造林模式亩均减少投入133—200元。实施膜下滴灌模式的前置条件并不复杂,仅需要满足水源井及电力设施充足,且造林地块比较集中。该模式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一种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率非常高,既节水节肥、省工,又可控制温度和湿度,保持土壤结构,对地形适应能力强,能够复制推广。
黑龙江省杜蒙县五马沙坨封育治沙 黑龙江省林草局供图
黑龙江:构建防沙治沙与生态富民双赢的路径
黑龙江省沙区位于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东端,属科尔沁沙地边缘。全省现有沙化土地面积623万亩,约占全省面积的0.88%,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的16个县级行政区。黑龙江省以“双重”“三北”等重点工程为依托,持续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009—2019年,全省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20万亩,沙化扩展趋势得到遏制,沙化程度持续减轻,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的重要精神,坚决扛起防沙治沙重任,全面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启动以来,黑龙江明确加强规划引领,坚持“多规合一”,对标对表国家防沙治沙等重大规划,加快推进全省各级各类规划统筹,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防沙治沙与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聚焦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区域,分区分类精准施策;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推进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提高防沙治沙质量效益;树牢底线思维,以最严格制度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统筹兼顾,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培育壮大林下经济,科学布局特色文旅产业,加快完善碳汇交易机制,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目前,黑龙江总结了多种治沙模式。
龙江县樟子松嫁接红松治沙模式。龙江县针对风沙干旱、土壤贫瘠、气候寒冷干燥,石质荒山、石头包、沙荒地较多的特点,选用本地优势树种樟子松嫁接红松取得成功。近年来,又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樟子松嫁接红松、间种中草药或者杂粮”的综合效益模式,亩收益超过2000元,并每年大约以10%幅度递增;间种收益每亩每年超过400元,可间种10年左右。目前,该县已发展樟子松嫁接红松2.98万亩,结实面积1.2万亩。同时,辐射和带动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发展樟子松嫁接红松超过10万亩。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封育修复治沙模式。五马沙坨是杜蒙县境内典型的沙丘地貌,尤其每年早春时节,犹如一只不停吐沙的巨兽,抽空腹中黄沙喷向天空。县里采取围栏封育、培育家榆、栽植灌木、播撒草种等多种措施,使五马沙坨生态得到了有效修复。如今,五马沙坨内有野杏、桑树等乔灌木15种,狐狸、山鸡等野生动物30余种,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打卡地。
甘南植桑造林治沙模式。桑树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用树种,是甘南县造林绿化防沙治沙优选树种。桑树5龄即可进入丰果期,亩产桑椹300公斤,按照每公斤14元计算,亩产值4200元。经过多年的发展,甘南县已形成产业化加工能力,带动全县三北造林及庭院种植桑树3979亩。2023年,当地经营公司与桑农签订保底价回收合同,收购桑椹68吨,增加农民收入95万元,户均增收2300元。加工后可实现产值1100万元、销售收入700万元,带动职工就业15人。(本版稿件由国家林草局生态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