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光正好,广东也迎来了一年中播种绿色的最好时节。
在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株株红树迎风挺立。前不久,保护区邀请市民来到苗圃基地,开展“种下一棵红树,添彩绿美广东”主题活动。10个亲子家庭将他们在2024年国际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日认养的“红树宝宝”——精心培育的木榄小树苗,移植回保护区。
“广东春季造林已正式拉开帷幕,我们将继续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积极唱响‘我为广东种棵树’主旋律,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植树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植树中来。”广东省林业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2025年广东省财政投入林分优化用地已全部落实,今年全省将提升千亩级森林斑块150个以上。”
143天造林3.5万亩
巍巍南岭,郁郁青山。在广东这片热土上,“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如同生生不息的绿色火种,历经岁月淬炼,始终闪耀着时代光芒。
20世纪70年代,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在广东省率先成立蓝钟人民公社林业采育场,发动“岳山造林大会战”,2.5万余人在143天的时间里,完成高标准造林3.5万亩。
从怀集县城往西北方向驱车约70分钟,记者来到怀集县蓝钟镇古城村。
进入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岳山保护站,首先看到的便是“三岳自然保护区科普·研学基地”展示厅。“我的日常工作之一是研学基地的讲解,给孩子们讲‘岳山造林’的故事和动植物保护知识。”肇庆市三岳科普研学基地讲解员张彬彬说,经常有学生来到基地研学,大家对红外相机拍摄到的豹猫、黑领噪鹛等野生动物很感兴趣。
看着展示厅内的老照片,今年70岁的严润生回忆起当年参加“岳山造林大会战”的场景,十分感慨:“大家吃咸菜、睡窝棚,却干劲十足,每天干得热火朝天,根本不觉得辛苦。”
怀集县地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却一度因大面积采伐过度变得光秃秃。“岳山造林大会战”奇迹般地把荒山变成了林海。
严润生说:“从那时起,我们许多人和种树护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岳山造林’的光荣传统影响了一批批岳山林场护林员。”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谭鹰说,经过“岳山造林大会战”和几十年科学养护,如今的岳山林场林海浩瀚、万木葱茏。
近年来,保护区先后启动实施第一、第二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380万元,完成了保护工程、科研宣教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建设。
“种树、养护、防火已经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保护区护林员刘强兴说。
“从老一代护林人严润生,到新一代护林人张彬彬、刘强兴等,‘岳山造林’的光荣传统在接力中传承,护林的手段、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谭鹰说。
全自动摄像头、全天候监控,加上护林员的不间断巡护,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在蓝钟镇的古树公园,树龄100年以上的红锥树有25棵,其中树龄600年以上的2棵,形成了红锥古树群。
不只在岳山林场,目前,怀集县森林面积超393万亩,森林蓄积量达16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4.82%,建档在册且挂牌的古树名木共477棵。
赓续“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在粤西北的青山绿水间,岳山林场这片50年前种下的“功勋林”,如今苍翠挺拔,见证着一代代肇庆人接续奋斗的绿色足迹。
“‘岳山造林’是肇庆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开端,几十年来,肇庆一直传承着‘岳山造林’的光荣传统。”肇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世纪80年代初,肇庆实行“三大改革”,建立家庭承包山林生产方式,实行开放型、多渠道经营、等价交换的林副产品流通方式,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科学混交的立体林业,让一部分农民通过勤劳耕山、科学种养、办“小山庄”等逐步富裕起来。
2000年起,肇庆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使群众保护林木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提高。2010年,肇庆生态公益林面积增加近100万亩。
进入新时代,肇庆进一步把发挥林业综合效益与乡村全面振兴相融合,打造美丽宜居森林镇村,建设森林城镇19个、森林乡村121个,让越来越多的乡亲享受生态美的同时捧上了“生态饭碗”。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激励肇庆各地接续努力,推动肇庆“绿色版图”不断拓展提质。
截至目前,肇庆森林面积1584万亩,森林蓄积量达62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1.25%到“七五”时期的60.12%,再到目前已超过70%,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森林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2025年1月25日,肇庆市端州区龟顶山森林公园及河长制公园正式开园启用,为肇庆市民又添一处好去处。肇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爱军表示,将以推进一批森林公园、美丽河岸等生态项目建设为小切口,牵引带动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绘就“开门见绿、推窗见园、青绿环城、碧水映峡”的绿美肇庆多彩画卷。
向着绿美广东迈进
在粤北山区,昔日的马尾松纯林正被红锥、木荷、闽楠等乡土阔叶树种取代,混交林比例进一步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韶关丹霞山、清远南岭等生态屏障区,通过无人机监测、AI病虫害预警系统等科技手段,实现森林资源精准管护,“空中护林员”成为守护青山的新力量……
2024年,广东省超额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15.91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07.44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的交汇点,广东锚定“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初见成效”目标,开启了新征程。
今年入春以来,植树造林、绿化乡村的繁忙景象,在广东处处可见。
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春季造林现场,一株株红锥、火力楠、木荷、枫香等乡土树种在赤光镇“安家落户”。“2025年龙川县低质低效林分改造任务为2.12万亩,目前已100%完成备耕;乡村绿化计划植树60.9万株,目前已种植苗木超48万株。”龙川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陈育晚说。
如今,古树名木在广东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广东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制度体系,激发古树名木价值活力,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落实日常巡护管护责任,创新实施绿美广东古树认捐项目,汇集更强大的古树名木保护力量。
2024年,广东省85561株古树名木全部完成电子图文档案,实现“一树一码”和“一张图”信息动态化管理,建成古树公园31个,抢救复壮古树名木2433株,古树名木保护实现关键跃升。
广东省汕头市近日发布2025年“汕护古树 根植文明”守护计划,发出守护倡议、招募守护卫士,守护城市的绿色记忆。
作为古树守护卫士之一,比利时潮汕同乡会常务会长刘延庆说:“在比利时,很多年轻人对这类活动非常向往,组织华侨回家乡认养、植树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认为,古树保护应该号召更多人参与。”
今年以来,广东通过全国义务植树网发布各类义务植树尽责活动1136个。2025年,广东将力争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万场次、参与人数200万人次以上,支持各地级市全年建设主题林不少于5片、建设不少于1个省级义务植树尽责点、上线发布不少于10场公众开放类义务植树活动,推动形成全民爱绿、积极植绿、自觉护绿的生动局面。
五十载风雨兼程,半世纪绿色传承,“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已成为广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竭动力。新时代的广东,正以更大的魄力、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机制,让这一光荣传统在绿美广东建设中焕发新光彩,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广东智慧和广东力量。(记者 李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