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陕西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革命的光辉至今仍照耀着中国前进的道路。
然而历史的光环难掩生态的贫瘠,这片红色圣地曾长期饱受环境恶化之苦。“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境内难觅绿色,头裹羊肚子手巾的放羊老汉和漫天黄土似乎已成为人们心中固化的“陕北印象”。
但是今天当你再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你眼前的一切会马上颠覆你的原有印象:森林繁茂,花果飘香,鸟兽悠然,人民乐享“生态红利”,幸福生活奔小康。
带来这场山川巨变的绿色革命始于2012年。这一年,延安果断迈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步伐。4年来,从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延安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相生,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绿色崛起之路。
红绿交融
革命圣地彰显生态文明成果
历史上的延安“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牛马衔尾、群羊塞道”,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然而,战争的摧残,人口的速增,过度的放牧,将这片肥沃之地蹂躏得贫瘠而脆弱。沟壑纵横,峁梁交错的延安,成了黄土高原生态最为脆弱、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延安境内有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445处重要革命旧址,是全国红色资源最集中、最丰富、最突出的城市,也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这里还有天下第一陵——轩辕黄帝陵寝、黄河壶口瀑布等各类历史遗迹9262处,是举世瞩目的炎黄子孙朝圣地、黄河自然遗产观光地和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地。
改善恶劣生态环境和落后面貌,为诸多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披上美丽的绿装,成为摆在延安人面前一场迫在眉睫的“战役”。为了打好这场“翻身仗”,延安人付出了艰辛卓绝的努力。
1999年,延安率先打响全国退耕还林“第一枪”,展开了一场漂亮而持久的生态保卫战。变传统的“兄妹开荒”精神为“兄妹造林”精神,延安上下全力以赴,立下愚公志,硬是让延安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披上了绿装。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77万亩,全市林草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至67.7%,治理水土流失1.47万平方公里……这串闪光的数字记录着延安的生态变迁。延安已初步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摘掉了贫瘠、荒凉、落后的帽子。
生态建设初显成效,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该如何谋划?2012年,延安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以此提升城市品位和对外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这一次,延安人的目标已不仅限于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要实现红色圣地绿色崛起的大战略。
“努力让延安人民呼吸到新鲜空气、喝到干净的水,生活在绿色的环境中。”这是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许下的诺言。大到全力以赴推进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小到层层深入绿化美化城区道路、河岸,延安创森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有力。
山坡沟谷,城市农村,见缝插绿,拆违还绿,集中补绿。创森以来的实践成果表明,延安基本形成以城镇社区绿化为中心,道路河流绿化为廊道的林城相依、林居相依、林路相依、林山相依、林水相依的城乡一体化森林景观格局。
让延安大地披上绿装,这是创森重要的第一步。让历史遗迹地“绿”得有气质、有内涵,实现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的相融相生,是延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如今,簇拥在宝塔山、凤凰山等革命遗迹地周边的是延安美丽的市树——柏树、苹果树,市花——山丹丹、牡丹,寓意革命火种永不灭、延安精神永流传。放眼望去,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衬托得革命圣地更加典雅美丽,光彩照人。得益于延安人的悉心照料,境内的8万余株黄帝陵古柏群,冠盖蔽空,苍劲挺拔,庄严守护着中华民族始祖陵寝——轩辕黄帝陵寝,见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璀璨。这片古柏群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目前,延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6.35%,超出国标要求16.35个百分点,公园绿地1510.78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45平方米。全域已被浓浓的绿色包裹。红色圣地因绿的演绎、绿的弥漫、绿的神韵,更显人文魅力,更添盎然生机。
全民动员
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强降雨,给刚刚起步的创森工作带来重创,也是对延安人应对复杂的灾后重建工作的重大考验。面对灾后的满目疮痍,当地迅速制定了《延安市林业灾后重建实施方案》,完成强降雨水毁植被恢复4.58万亩,补植和重栽道路、水岸绿化树木27.18万株,灾后新建居民集中安置点绿化美化率达80%,及时有效弥补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创伤。
果敢应对,行动有力,凝聚起克服创森困难的无尽力量。延安的创森,可谓是举全市之力,汇全民之智,掀起的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延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也相应成立创森工作领导小组。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延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意见》《延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综合考核暂行办法》《延安创森宣传方案》,层层签订创森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对创建工作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
创森4年,全市累计投入创建资金62.4亿元,累计新造林364.08万亩,远远超出创森近期规划任务的169.47万亩,2015年空气优良天数达282天,居全省第一。创森工作成效显著。
创森4年,全市累计新建、扩建和提升“两黄两圣”生态文化基地14处,黄陵县树木园等科普教育基地12处,义务植树基地30处,建设“创森”示范点65个,绿色家园示范点40余处。各类基地、示范点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滋养精神的家园。
创森4年,延安共组织51批次中小学生森林体验活动,有8140名学生接受了生态文化教育。此外,市树市花评选活动,中小学“创森”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生态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村镇,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深入人心,激发了市民爱绿、植绿、护绿的积极性。延安的创森工作早已成为全民动员的伟大行动。
乘势而上
建设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
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令延安彻底变了模样,再次充满生机。历史上森林茂密的景象逐渐恢复,一些多年不见踪影的珍稀动物原麝、黑鹳和白鹳等鸟类重返山林,甚至发现了金钱豹的活动踪迹。
现在,守护来之不易的动植物资源成为延安人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先进的科技手段为野生动植物保驾护航。人工巡查、瞭望监测、视频监控、飞机巡航、指挥中心调度等一整套全方位管护体系,显著提升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管护水平。目前,延安用于资源巡航的无人机增至37架,黄陵航空护林站正式启用。全市连续15年未发生大的森林火灾,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为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与此同时,近年新建的黄龙山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龙山次生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野生动植物遮风挡雨、繁衍生息的乐园。湿地保护工作正在层层深入。良好的湿地环境,吸引了黑鹳、白鹳、鸳鸯等珍稀鸟类在此安家落户。目前,延安鸟类已增至172种。
创森工作的有效开展,还使得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完备,保护野生动物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据统计,延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已增至26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一座绿色“基因库”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到黄龙山欣赏世界珍禽褐马鸡的芳容,去宜川目睹原麝的风采,来志丹观看国家一家保护动物黑鹳自由翱翔天际,在子午岭桥北林区或许能一窥金钱豹的雄姿。如今,漫游延安,处处可以欣赏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
成果共享
生态红利惠及当地百姓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当红色文化与绿色革命在延安这片土地激情碰撞,擦出的火花也燃爆了当地的产业发展,为百姓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
得益于生态环境优势,延安的苹果搭上了“绿色经济”这趟快车,成为惠及当地百姓的支柱产业。
位于延安南部的洛川被称为“苹果之乡”。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土质疏松深厚,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出产的苹果因果形端庄、色泽鲜艳、口感纯正、香甜清脆而美名远扬。可人的果儿还被外交部礼宾司选为国礼,先后赠送给蒙古国总统等多位国家元首,受到外国元首的称赞。以苹果作为国礼,这在中国外交史上尚属首次。
如今,在延安,以洛川为中心的南部塬区集中连片的苹果园,绵延千里,蔚为壮观。每到金秋,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沁人心脾。目前,延安苹果的种植面积、产量约占世界的二十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种植面积达350万亩,年产量280万吨,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来自苹果,在洛川、宜川等苹果重要产区,农民收入的90%以上来自苹果,涌现出一批千万元明星村和百万元明星户。
苹果成了名副其实的扶贫果、富裕果、幸福果。
不仅如此,苹果还与红枣、核桃、花椒形成了延安的四大经济林基地,带动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创森以来,全市建设干果经济林示范园113个,干果经济林面积累计达318.95万亩,林业产业总值由2011年的11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5亿元。
与此同时,依托生态美景发展的旅游产业近几年也在持续升温。创森4年,延安8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394.43万人次,旅游收入12399.64万元,黄陵国家森林公园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据统计,延安林业总产值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前的51.56亿元增长到目前的130.64亿元,年均增速36.8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延安的山更绿了,水更净了,天更蓝了,民更富了。因创森带来的生态福祉正日益凸显,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延安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心目中的圣地——红色延安正以绿色崛起告慰辉煌的历史,迈向更加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