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攀枝花机场沿山路盘旋而下,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和奔流不息的金沙江。莽莽林海间一棵棵高大的攀枝花树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
地处川滇交界处的攀枝花又被人们称为“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它不仅是西南重点国有林区,更是四川长江流域的第一道生态屏障。今年10月10日,在河北承德市举行的“2017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攀枝花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这背后,是自1998年起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多项生态修复工程所积聚的绿色实力。
从“赶漂人”到“造林人”
说起攀枝花的天保工程,不得不提三堆子。1996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攀枝花,途经雅砻江和金沙江交汇处的三堆子时,满目的荒山和满江的漂木让他伫足良久。他告诫随行的四川省委负责人,“要下决心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
正是这句话,拉开了四川省天保工程的帷幕,打响了全国开展天然林资源保卫战的第一枪。
“过去这一片都是荒山野岭、乱石成堆,而如今这里已是金沙江畔的样板示范林。”站在当年朱镕基总理站立的地方,四川省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党委书记彭建刚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青山无比感慨,“攀枝花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两岸,全年无雨干旱期长达8个月之久,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可达70摄氏度。在三堆子这样的干热河谷植树造林被称为世界性难题,除草、整地、挖坑、背苗、运肥、植苗……每一个环节都异常艰辛。”
今年50岁的长江造林局护林员张体建早年曾是雅砻江木材水运局的的赶漂人。1998年9月1日,四川省停止天然林采伐,1998年10月,经四川省林业厅批准,该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增挂“四川省长江造林局”牌子,张体建也由“雅砻江赶漂人”变成了“长江造林人”。
回想起当年在三堆子造林的场景,张体健仍历历在目,“那时我们每天早上五、六点就出发,带上钢钎、铁锹、十字镐、水壶、干粮、草帽‘六件宝’,在山上一待就是十多个小时。几乎所有的职工手上都打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血泡,磨出了一层又一层的老茧。”
当时,在三堆子的山坡上随处可见身着“长江造林”工作服、挥舞着锄头铁锹的身影。“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是职工们劳动过程的真实写照。
“记得男职工每次背40棵树苗、女职工每次背20棵树苗。每棵苗子都带营养袋,又湿又重。印象最深的是,汗水不停地往下淌,身上的衣服打湿一遍又一遍,不怕你们笑话,内裤都从来没有干过。”张体健回忆道。
经过长江造林局职工的长期艰苦奋战,2003年,总面积3115亩的“三堆子样板林”成果初现,三堆子样板林的成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1998年9月至2010年12月,长江造林局在攀枝花地区共完成人工造林22.90万亩、飞播造林22.88万亩、森林抚育46.5万亩、封山育林147.41万亩、森林管护100.5万亩。2011年起,协助地方管护森林280万亩。
与攀枝花主城区隔江相望的马坎片区绿意盎然,新银合欢、剑麻、台湾相思等树木遍布山间,这里正是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典型地段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所在地。
“2013年以前马坎片区全是荒山、陡坡,仅有少量的灌木,乔木都比较稀少。”攀枝花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李静介绍,“马坎片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为满足植物生长需要,我们在这里采用‘挖大坑、种小树、施大肥、重管护’的办法,改良土壤。经过一年多的生态修复和两年多的精心管护,马坎片区数千亩的荒山已实现植被全覆盖,并建成了森林公园。”
李静告诉记者,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攀枝花市提出了“由点及面、先易后难、良种壮苗、大坑客土、水源配套”的干热河谷区治理思路,确保绿化造林成效,针对少土缺水和干旱持续时间长的状况,采取“人背马驮、机械上山、打井取水”等方式和“开带撩壕、客土填土、挂网保土、栅栏固土、太阳能提灌、覆膜保水”等多种工程技术措施进行植树造林,有效治理干热河谷重点区域面积5.625万亩,制约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绿化的瓶颈得以突破,绿化成果得以保存。
作为天保工程的发源地,攀枝花市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已走过19个年头。而作为长江上游的老三线矿产资源利用城市,攀枝花市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攀枝花市林业局副局长曾顺强介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完成投资8.6亿元,常年管护森林484.17万亩(其中:国有林350.38万亩,集体公益林133.79万亩),完成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63.3万亩,封山育林274.7万亩,飞播造林64.6万亩,森林抚育62.9万亩;增加森林面积112.2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增加14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50.04%增加到60.1%,净增长10.06个百分点。
截止目前,攀枝花全市现有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滩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白坡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由天保工程实施前的2.037万亩增加到149.907万亩,保护区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从0.18%上升到13.5%。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四川攀枝花苏铁由上个世纪的23.4万株增加到38.5万株,增长164.5%,其他各动植物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一些地方已消失多年的黑熊、猕猴、锦鸡等飞禽走兽重新出现。
从“伐木人”到“护林人”
1998年9月,攀枝花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国海随之来到普威林场,从伐木工变成了护林人。每天早晨,身着迷彩服,带着水壶、干粮、木棍等巡山装备,秦国海与同事开始了他们巡山护林的一天。作为攀枝花市普威林业局普威林场的护林员,秦国海十多年来一遍又一遍地行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用双脚丈量着大山,见证着幼苗变大树,荒山变青山。
“我们每天按不同的路线巡护,远的将近20公里,要五、六个小时才能走完一遍。”秦国海告诉记者,林场全年都要有人巡护,他每月要连续巡山二十多天,胶鞋走烂是常有的事。
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林场仅靠国家拨付的天保管护资金维持生存,护林员的基本工资很低,秦国海当时每月工资仅有三百多元。近年来,通过深化森工企业体制改革,职工的生活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现在,秦国海的工资增加到每月四千多元。
在白洼森林康养体验区,攀枝花市普威林业局白凹管护站的护林员赵小波正清扫着康养步道上的垃圾,“林子护好了,我们的收入也有保障,和20年前相比,现在就像生活在蜜罐里。”赵小波乐呵呵地说。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底攀枝花全市国有林业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达45657元,比天保一期结束时的2010年增加了189%;开展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133.79万亩,年补偿金额1974万元,惠及全市3万余户林区群众。
普威林业局党委副书记蒲小平介绍,为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互补优势,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加职工收入,按照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的原则,普威林业局与攀枝花市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合作组建了二滩森林旅游开发公司,将红碧滩、马鹿寨片区近10平方公里范围内森林生态资源、自然风光、民族风情进行包装打造,推进森林旅游开发。
并利用企业闲置土地资产,在普威椒子湾建成年存栏鸡2万只、出栏1.5万只规模的生态养殖场,主要以林下散养方式进行生态养殖和特色养殖;新建酒厂,发展酒业,现具备年产50吨粮食白酒和20吨块菌酒的规模。
“为更好地整合企业资产,我们正在对现有酒厂进行升级改造,扩大生产规模,预计将在2017年底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00吨粮食白酒和30吨块菌酒的生产能力。”蒲小平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这些产业项目形成良性发展后,预计企业每年可获得利润300万元。”
从砍树到种树,再到护树,攀枝花的森林生态系统不断完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日益牢固,绿色生态发展成为攀枝花发展的必然之路。
攀枝花市林业局副局长孙彦彬介绍,攀枝花市以助农增收、兴林富民为导向,构建了以核桃为龙头,特色经果、林下种养业、花卉苗木及工业原料、生态旅游为重点的“1+4”林业产业发展体系。依托森林资源,通过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林下菌类采集、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主的特种养殖等林下经济,着力培育涉林专合组织,扶持龙头企业,逐渐走上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共赢之路。
“攀枝花正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全力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孙彦彬说。
据统计,至2016年,攀枝花全市共有林业产业基地面积144.2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36.2亿元,农民从林业获得的收入达2097元。1998年,全市林业总产值为6654万元,20年增长了54倍。
从“百里钢城”到“康养胜地”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花命名的城市,攀枝花的四季如它的名字般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由春而冬,攀枝花、蓝花楹、凤凰花、索玛花、扶桑花、三角梅等次第绽放,是名副其实的四川“一朵花”。
“我们这里年日照2700小时左右,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温度20.3℃,久居于此对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等疾病有显著疗效,非常有利于人体健康。”孙彦彬介绍说,这里冬季温暖宜人,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老年人到这过冬,“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正在全国广为传颂。更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攀枝花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6%,成功进入全国呼吸环境十佳城市。2016年,该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更是达到100%。
依托阳光、气候、环境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攀枝花率先提出“康养”理念,率先争创全国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大力发展“康养+农业”“康养+工业”“康养+医疗”“康养+旅游”“康养+运动”等新型业态。继“中国钒钛之都”之后,成功打响了“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城市新品牌。
具备发展康养产业的海拔度、温度、湿度、洁净度、优产度、和谐度“六度”禀赋,被誉为“中国阳光花城”的攀枝花,如何借“阳光”之势,打好攀枝花“康养”组合牌?
攀枝花市林业局局长谢军告诉记者,“百里钢城”的攀枝花曾饱受生态破坏之痛,深陷空气污染的泥潭,攀枝花要实现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就必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近年来,攀枝花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林业发展。将康养产业作为绿色发展重要产业,并已着手制定康养产业发展规划。”
目前,攀枝花市已编制完成《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攀枝花创建(中国)阳光康养试验区发展规划》《攀枝花市老龄事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二滩湖区旅游开发总体策划》等多个规划,森林康养已成为林业发展的新业态。
在攀枝花国际康养学院的图书馆中,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学生邹沛霖正查阅着相关资料,她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攀枝花国际康养学院是由攀枝花学院医学院的护理、康复等专业分离出来新组建的全国第一所康养学院,她是该学院的首批学生。
攀枝花国际康养学院在发展五大“康养+”产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探索出了“康养+医疗”的新模式,为攀枝花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推动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
“攀枝花发展康养产业没有历史经验可借鉴,必须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在攀枝花市委书记李建勤看来,攀枝花市应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为统揽,探路我国康养产业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阳光花城和康养胜地。
褪去“污染之城”的旧衣,换上“康养胜地”的新衣,攀枝花市实现了生态蝶变,由“钢铁城市”转向为利用光热资源的中国“阳光花城”,稳步走向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特色康养城市。
孙彦彬介绍,目前,攀枝花市共有“迷昜森林”“花舞人间”“万宝营”“岔河同德”4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今年,欧方营地的森林康养基地成功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攀枝花市已成功进入中国十大避寒名城、中国最佳养老城市50强,成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中国阳光康养示范城市、四川省首个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此外,攀枝花市还开发了芭蕉箐万亩枇杷生态观光园、撒莲镇海塔村世外桃园观光区、大田石榴生态观光园等多个乡村生态旅游点,举办了务本桃花节、黄草樱桃节、大田石榴节、仁和芒果节、格萨拉索玛花节等各类生态观光旅游节庆活动,成为中国·四川森林康养(冬季)年会永久会址,极大提升了“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攀枝花全市实现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收入13亿元。接待过冬康养老人15万人次以上,全年旅游总人数达2062.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1年的50.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42.6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