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彭阳县白阳镇中庄村红梅杏喜获丰收。 资料图片
寒冬,六盘山区的宁夏固原彭阳县白阳镇中庄村,西北风呼啸扫过,山坡林间、道路两旁,健壮枝条摇摆,层层落叶狂舞。
“瞧这六级大风,要是30年前刮起来,中庄村会漫天黄土,走在路上连对面的人都看不清!”在中庄村党支部书记闫生栋记忆里,中庄村就是黄色的。
中庄村所在的彭阳县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沟壑残塬区,地形以梁、峁、沟、壑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非常脆弱。1983年彭阳建县的时候,全县森林覆盖率只有3%。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出了名么。”61岁的何开智没事的时候喜欢写点文章,那些“山坡峁梁黄喇喇、日子穷得揭不开锅”的画面,无数次在他笔下重现。
何开智告诉记者,过去一到冬天,村民们就扛着扫帚上山“扫毛衣”,把本就不多的柴草扫回家烧火做饭、煨炕取暖;春天,再抢着“铲地皮”,把山皮熟土兜到田里增加肥力。广种薄收的日子,一家尽管有几十亩田,仍旧解决不了温饱。国家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传到这个小山村的时候,不少人心里还打问号:“种粮的地拿来种树?那不敢!”“多少年都长不成树,折腾啥么!”何开智说,当时,村干部上门反复动员“造林咋么个好”,再加上每亩地还有几十斤粮、百十元的补贴,村民们这才松了口。
随着中庄村4800多亩坡地退耕,一场改善生态环境的持久战拉开大幕。一到春秋季节,人们扛着铁锹、背着干粮上山植树,麻乎乎出门、热乎乎一天、黑乎乎回家。“不只中庄,村村都种树。一开始,以户、村为单位,后来不分村界、乡界,大规模‘兵团作战’,仅中庄村就绿化荒山荒沟6700多亩!”闫生栋告诉记者,为确保树苗成活,人们想尽了法子,摸索出隔坡反坡水平沟抗旱集雨造林技术,通过沿坡挖沟筑埂将雨水截流到沟,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林木的浇灌有了水源。
退耕还林如火如荼,禁牧封育也提上日程,牛羊下山、畜禽进圈,“靠山吃山”的时代终结。中庄村人欣喜地发现,大自然不再“狰狞”了。“也就十来年,山上有树、地上有草,一年下来雨水明显多了,大旱地裂、暴雨成灾的极端情况也越来越少,就连清晨的村庄都开始有雾气笼罩。”何开智说,荒山秃岭逐渐有了江南气息。
在中庄村,生态改善与生产变革从来都不是割裂的。那些年,埋头种树的人们不断琢磨:大山可以增绿,农民如何增收?
“坡改田,把农民焦灼的事一下子解决了!”村民邵登奎就是受益者。坡地推平后,“巴掌田”变“整片田”,“二牛抬杠”不时兴了,田里还开进了拖拉机。特别是引水上山后,从前靠天吃饭,如今遇上旱年,玉米亩产也有五六百公斤,村里还发展设施农业,一千亩的露地辣椒种植让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不光人有多余粮,牛羊也不饿肚子了!”邵登奎回忆,20多年前,家家户户养羊的规模停留在个位数,仅有的两头牛只为耕田。如今,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政府补贴养殖户建起腌草池,邵登奎一口气养了50多头牛。
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中庄村又打起了庭院经济的主意。2016年前后,彭阳县在生态绿化中大范围推广红梅杏种植。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房前屋后、河沟地边,还有待补植的坡面,中庄村村民见缝插“绿”栽上红梅杏、苹果等经济林果。“都是嫁接改良的新品种,政府免费发放苗木,技术员入户指导,成活一株还补贴6.2元。一斤卖到二十多元,走网上订单,每亩收益上万元呢!”何开智说。
山绿、水清、地平、人富,多年生态建设带给中庄村的变化显而易见:村庄绿化率达41%,荒山披上了绿装;牛羊存栏量分别达1000多头、3700多只,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近三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27元,是20多年前的30多倍。
闲来无事,闫生栋喜欢爬上山头看景,红瓦房点缀绿林间,瓦蓝的牛棚里不时传来“哞哞”声,院里的玉米棒泛起金黄的光……“山绿民富,这个‘绿’字,仍然大有文章可做呢!”闫生栋依然充满干劲,“下一步,我们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窑洞民宿改造与生态观光采摘,走农文旅融合的路子,让村子‘颜值’和收入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