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口,张北县从2019年至今治理退化草原15.27万亩;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草原修复后平均植被盖度达55%;在锡林浩特市,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实施以来,严重退化沙化的风蚀坑从寸草不生实现多年生植物定植,退化打草场生产力提高20%—40%……
在6月18日草原保护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中国草学会等组织多家媒体开展草原保护调研活动。记者在张家口、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锡林浩特调研时看到,各地草原生态修复取得亮眼成绩。
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和技术学院教授、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王堃告诉记者,科技在草原生态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采取切根、补播、施肥等低扰动免耕补播改良措施,混播种植披碱草、老芒麦、紫花苜蓿等适宜坝上生长的草种,张北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67%提高到72%以上。
“在坝上地区,使用育种新技术后,苜蓿干草亩产从500公斤提高到600—700公斤。”王堃说,“得益于科学治理,草原的鼠兔灾害、蝗虫爆发等问题也得到有效遏制。”
近年来,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取得良好局面,但挑战依然存在。
“草原大范围退化的趋势不容忽视。”王堃说,现有数据显示,我国9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其中,至少60%属于中度退化。
“此外,在草原生态保护过程中,生态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研究站站长李永庚说,“今年天气干旱,加上牧草短缺、牧草价格上涨及牛羊收购价格下跌,牧民腰包‘缩水’,草原生态保护举措需要深入考量牧民生产生活。”
人工草地面积短缺也让王堃有些担忧。他算了一笔账:“人工草地每增加10%,整体畜牧业经济效益将翻一番,种植一亩人工草地相当于种植30亩天然草原。但我国40亿亩草原中,有效益的人工草地仅有几千万亩。”
基础研究方面也存在短板。“目前,我国关于草原保护效果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草原保护机理研究存在不足,影响了草原科学保护和利用。”王堃坦言。
多位草原生态保护专家提到,需要采取新思路、新举措、新技术,让广袤草原从“绿起来”到“美起来”,再到“富起来”。
“草原生态修复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从机制体制上推动草原生态修复规模化、机械化。”李永庚说。
王堃建议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和牧草种植,减少天然草场压力,增加畜牧产品供给。“还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基础研究,明确草原修复后的利用时机及利用程度,在利用草原中保护草原,真正实现藏粮于草。”
锡林浩特市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是联合国向世界推荐的草原生态修复样板。长期关注和服务锡林浩特草原生态修复的锡林浩特市博士服务站研究员丁勇表示:“草原从严重退化恢复到原生状态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程,目前的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期一般为三年,一定要注重修复后草原的管护与合理利用,避免发生二次退化。”
“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在基层亟须科技支持,博士服务站建设集聚了一批青年科技人员,对支撑本地区草原科学保护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丁勇说。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对草原生态修复进行全过程把关,接下来将深入推进相关项目实施,推动草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我们也希望公众认识到草原生态的脆弱性,提高草原生态保护意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工作总站研究员杨晓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