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俯瞰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穿沙公路其白线:一条白色的砂石公路绵延至沙地深处,道路两侧一个个的草木方格,经纬有序,草格内绿意盎然,如一张大网将科尔沁沙地紧紧锁住。
航拍翁牛特旗穿沙公路——其白线(央广网发 杨亚东 摄)
其白线是翁牛特旗2024年新建的三条穿沙公路之一,从旗政府所在地乌丹镇其甘嘎查至白音胡交嘎查,全长15公里,公路沿线治理固沙3.7万亩,造林3.7万亩。
内蒙古境内自西向东,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沙漠,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等沙地,是全国防治荒漠化的主战场之一。其中,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约7760万亩,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中面积最大的,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通辽、赤峰等盟市境内。
翁牛特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全旗沙化土地面积为727.4万亩,有8个苏木乡镇、92个嘎查村、14万人地处沙区,是赤峰市境内沙地面积最大、治理最难的地区,也是赤峰市境内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
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乌华说:“多年来,我们总结出‘以路治沙’的模式,将沙地细化分割成‘治理网格’。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织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不仅方便治沙物资、治理措施进入沙漠腹地,也打通了沙区群众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截至目前,包括其白线在内,翁牛特旗共开通了16条穿沙公路,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78万亩。今年5月,其白线竣工通车,标志着翁牛特旗“六横十纵”治沙网格体系正式形成。目前全旗穿沙公路总里程400多公里,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78万亩。
草格内灌木生长郁郁葱葱(央广网发 杨亚东 摄)
在如火如荼的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翁牛特旗还积极创新防沙治沙机制,打破以往“企业干、群众看”治沙格局,在全区率先探索实施“以工代赈”治沙模式,通过有偿劳动让农牧民由治沙“看客”变为治沙“主角”,构建起全民参与防沙治沙新格局,实现治沙致富双赢。
乌丹镇巴彦呼交嘎查村民张艳丽是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参与者之一,也是“以工代赈”模式的受益者。据她介绍,因为土地沙化严重,导致自家牧草不能自给,需要外出采购。其白线修通以前这里没有公路,买草料的车辆租借运输等费用算下来,一车牧草的成本要1万多元,比牛羊等牲畜的卖价都高。
“现在参与治沙不仅有钱赚,更是为了将来。路通了,等种下的灌木慢慢成长,再过个三五年,我们也能在家门口放牧了。”张艳丽说。
据了解,巴彦呼交嘎查“以工代赈”治理沙地3300亩,共吸纳40余名当地农牧户季节性务工,日工资为230元,人均增收1400多元,户均增收5000元,带动嘎查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
在该嘎查党支部书记额日敦巴特尔看来,“以工代赈”真正实现了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同时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
2024年,翁牛特旗预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35万亩,将浓浓绿意撒向沙海。
条条穿沙公路为沙区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路通了才能“依路致富”,在沙海中淘金。
草格成网,覆盖在茫茫沙地上(央广网发 杨亚东 摄)
生活在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的养殖户李玉安近期正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在他看来,穿沙公路不仅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还能增收致富,“以前我出去卖牛,要开车绕行3个多小时的砂石路,费时费力,现在穿沙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太方便了。”
此外,因为公路,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进入沙地深处,“久在深闺人未识”的沙漠旅游资源广为人知,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多可能。
近年来,翁牛特旗按照“依路致富”思路,依靠穿沙公路网打造了覆盖全旗5个苏木乡镇的300公里生态旅游大环线,将玉龙沙湖等17个景区景点串联起来。2023年接待旅游人数1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6亿元。
如今的穿沙公路正成为翁牛特旗的致富路、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