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世界地球日|珍爱美丽家园 同心守护地球

发布时间:2024/04/22 来源:晋中日报

绿意盎然的城市,春花烂漫的田野,蓝天白云的牧场……在人类与万物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赋予我们对生活的憧憬。今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与自然共生,与地球为友。珍爱地球,需要你我共同努力。下面,请随记者的脚步一同了解一下,建设美丽地球家园,我们晋中做了哪些努力?

1 (1).jpg

晋商公园美景

治水兴水  润泽百姓

4月20日,走进位于祁县的山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只见几只天鹅时而在水中嬉戏觅食,时而翩飞起舞,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尽收眼底。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市推动汾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的生动体现。

我市地处汾河中游,汾河干流流经祁县、平遥县、介休市、灵石县4个县(市),全长124公里、占汾河总长的17.8%,其流域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2%。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把实施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作为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出台《晋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规划》,谋划“一泓清水入黄河”26项攻坚任务。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从流域系统性出发复苏汾河生态,实施7大类86项工程,三年总投资达百亿元。11名市级河长带领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1567名基层河长,把责任牌树到了汾河边,工作压到第一线,实现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的转变。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构建“用足黄河水、用好地表水、保障生态水、涵养地下水、多用再生水”的有序供水保障体系,不让一滴工业污水入汾河。注重系统治理,兼顾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通过建设沿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尾水湿地、生态庄园、生态廊道、文化驿站等,打造多梯度生态景观空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沿汾百公里乡村振兴廊带,让汾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随着汾河水质的持续改善,汾河晋中段再现“汾河流水哗啦啦”美景,生态多样性显著提升。来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栖息的珍稀野生鸟类物种数从过去的163种增加到225种,其中,作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监测鸟”的白鹭、天鹅成为这里的“常客”。闫淑娟

2 (1).jpg

社区工作人员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迎“蓝”而上  向“美”而行

“这两年晋中的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早晨出来健身更加神清气爽。”4月18日一大早,在榆次百草坡森林植物园健身步道晨跑的市民白女士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晋中越来越宜居,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大家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

这一显著变化背后,得益于我市对“蓝天保卫战”的持续发力和重拳治理。为了让蓝天常在,今年,市委、市政府印发《晋中市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差异化管控“十五条”》,我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发力,针对大气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介绍:“我们聚焦重点区域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和提效升级,以减排限排、提标达标、差异管控为抓手,实行清单化管理、全过程督导、定期调度通报、量化考核的闭环管理机制,促进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截至4月16日,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13,全省排名第6,较去年同期全省排名进位1名;主要污染物中,PM2.5浓度52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6……”市区优良天气、优良率不断攀升,如今的晋中处处是景、时时皆趣。“晋中这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景色如画。”在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上学的学生郑向阳深有感触地说,“特别是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每天早上晨练时,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清亮透彻的蓝天、千姿百态的白云,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我市将锚定目标、持续发力,按照《晋中市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差异化管控“十五条”》要求,重点开展工业污染深度治理、环保绩效升级、城市扬尘治理、冬季清洁取暖、绿色清洁运输、“散乱污”排查整治、移动源污染管控等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市空气质量,让市民享受更多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空气。武玲芳

保卫净土  守护美好

4月20日,潇河湿地公园内,不少市民和游客在这里运动、游玩。“趁着周末,带着孩子来看看花草树木,感受大自然的美。”市民武钰洁不时举起相机,将眼前的美景拍下。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越来越多的荒山变成秀美的生态公园。

保卫净土,就需要构建土壤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这些年来,我市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在耕地方面,根据市农业农村局耕地质量类别划分情况,我市耕地全部为优先管控类。在全省的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中,我市各地进行了严格排查,将符合条件的8家在产涉镉等重金属排放企业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要求其开展各类相关的监测工作。在建设用地方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要求,我市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食品加工储存用地或者农用地的地块为重点,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在工矿用地方面,市生态环境局于2022年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完成晋中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通过风险筛查与纠偏最终确定88个高风险地块,针对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目前,根据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成果、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测情况及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我市已初步构建土壤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系统推进耕地、建设用地、工矿用地土壤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张颖

3 (1).jpg

志愿者清捡垃圾

呵护植物 共促和谐

万物共生,和谐共荣。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在这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你我一同见证生命的繁盛与自然的魅力。

2023年,有调查团队在介休市绵山风景保护区发现了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兰科植物褐花杓兰,该兰科植物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礼物。

在一条8公里长的考察线路中,调查团队惊喜地发现这里竟然隐藏着目前山西省最大的野生杓兰类群,其中不仅有褐花杓兰、大花杓兰等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还有山西杓兰、西藏杓兰、凹舌兰、二叶舌唇兰、细距舌唇兰、小花火烧兰等6种珍稀兰科植物,大量的杓兰呈条带式分布极为罕见,堪称“兰花谷”。

绽放的兰花花朵典雅、丰满,大大的唇瓣呈奇特的球形囊状,嫩绿的叶片叶脉清晰,充满生机和活力。据了解,介休市绵山风景保护区海拔高度2440米,绵山山势巍峨,起伏绵亘百余里,水源丰富,天然植物茂密,此次兰科植物的发现,为绵山生态系统植物区系和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动植物保护中心相关人员介绍,我市地处高原东部边缘,地势东高西低,这种独特的地貌为兰科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地质变化,我市境内总体表现为东部山地、中部丘陵、西南部山地和西部汾河谷地四个地貌单元,这些地貌单元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兰科植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王爱媛

珍爱动物 你我共行

金钱豹、原麝、黑鹤、褐马鸡……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质量明显提升,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濒危珍稀动物逐年增加,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生物链和良好的生态系统。

野生动物对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生态环境要求极高。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走进公众视野。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草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市有陆栖脊椎动物22目、68科、307种。其中,鸟类248种、哺乳类35种、爬行类19种、两栖类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褐马鸡、黑鹳、金雕、大鸨、秃鹫、金钱豹、原麝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勺鸡、大天鹅、 小天鹅、 鸳鸯等33种。

随着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大,种群数量大量增加,逐渐对林缘地区的家畜家禽和农林作物等造成一定危害,对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体系,山西在8个县(市、区)开展省级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试点工作,我市以和顺县为试点。

和顺县林业局与中煤保险和顺分公司签订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合同,总保额120万元。2023年,和顺县野生动物致害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共受理各类报案112件,已实现赔款67.75万元。其中,野豹吃牛23件,涉及3个乡镇,赔款2.98万元;野豹吃羊1件,赔款770元;山猪啃食玉米88件,涉及8个乡镇,赔款64.7万元。

“和顺县从2016年起,将专项生态补偿费用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和顺县林业局负责人表示,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补偿机制,是化解人与野生动物冲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在补偿机制的推动下,绿水、青山、民安的画卷将描绘得更加美好。未来,该局将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筑起更加安全的保护屏障。李娟

4 (1).jpg

小朋友栽植小树苗

植树还绿 绘就幸福

4月的晋中大地春意盎然,远处的山头苍翠欲滴,街道旁、公园里繁花似锦,姹紫嫣红。

每年一到植树季,来自我市各行业的“植绿大军”遍布晋中大地。他们植一棵树、造一片林、增一抹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慢慢变成了青山,树延绵成片,林间植物为地面铺上一层“绿毯”。

植绿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近年来,我市持续践行“两山”理论,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平均每年完成造林35万亩以上、四旁植树1000万株。建成森林公园24处、湿地公园1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林业生态县6个,为全市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特别是2023年,全市上下紧紧锚定功能林业、景观林业、富民林业、康养林业、城郊林业等“五个林业”,共争取国、省林草项目资金4.2亿元,全年完成新造林46.8万亩,市级目标任务完成率156%;植树1834万株。2023年度省级林长制考核全省排名第三,迈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坚实步伐,为美丽晋中增添了新生机。

植绿造绿更要爱绿护绿。去年以来,我市全面加强资源管护,深入开展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共发现查处行政案件5宗、刑事移送1宗,收回林地、草地面积20余公顷,恢复植被面积20余公顷,有效遏制和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和草原资源的违法行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局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加强林草资源管护,开展好打击毁林毁草、林草湿荒综合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做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让晋中的绿水青山“底色”更亮。张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