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树有啥不好嘞!”闫志国眉头一拧,粗糙的手掌重重拍在桌上。
闫志国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后城镇人。人称“二哥”,不只是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还因为他身上有股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犟劲。2019年,43岁的闫志国在北京小有成就,但硬是不顾家人反对,带着全部积蓄返乡种树。
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守着祖辈传下的十几亩土地,日复一日地种植玉米和谷子,虽收成不高,但也是一家人生活的重要保障。“那时候,一亩地收成不到150公斤,遇上旱年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站在如今挂满青杏的杏树林前,他的思绪回到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时的场景。
“老辈人想不通,把吃饭的地都种了树,往后靠什么活?”闫志国讲述着当时的情形。县林业局的技术员带着山杏苗挨家挨户做工作,承诺每亩地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持续15年。最终,他家8亩坡地种上了杏树,全镇退耕7421.2亩。
树种下了,可如何变现呢?张家口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才是硬道理。
“杏子卖不上价,守着林子饿不死也撑不着。”2002年,帮父亲种下最后一棵杏树,闫志国也和村里多数青壮年一样,选择去北京打工谋生。
“村里越来越漂亮了。”
“隔壁老李家建了大棚。”
……
200多公里外,家乡的消息时常传来,但都被奔波忙碌揉碎在北漂的岁月里,尘封在了闫志国的心底。
钢筋水泥间辗转17年,这个赤城汉子始终惦记着家乡的山林,“每次看到城里人花大价钱买有机食品,就觉得咱老家那些荒山都是宝”。
2019年,闫志国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家乡,在家人不解的目光中流转了150亩土地,建起了家庭农场。“当时就想搞采摘旅游,可是投入太大,周期又长,慢慢地几个合伙人就都撤资了。”
这次失败并没有让闫志国气馁,反而让他更加冷静地思考家乡的发展出路。他意识到,发展产业不能盲目跟风,必须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
他决定引进苹果树、梨树和东北大榛子,各种50亩。为了种好树,他四处学习种植技术,严把每一道环节。终于,农场的产品凭借优良品质打开了市场。
然而,好景不长,单一的种植模式难以维持农场运转,闫志国再次陷入困境。
转机出现在赤城县林草局的一次调研走访中。
近年来,张家口不断探索发展林下养殖、种植、林产品采集和森林景观利用,增加林业附加值。赤城作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率先试点林药、林禽等多种复合种植。
“林下种药材既能固氮养土,又能提高林地利用率。”技术员随手拔起的黄芩让闫志国眼睛发亮。赤城县地处北纬41度中药材黄金带,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效成分积累。
2021年,他转变思路,投入40余万元开始试种苍术。但因缺乏经验,首批苍术苗成活率不足三成。
后来,由农林专家组建的“赤城县林下经济发展小分队”注意到了闫志国的情况,为他量身定制种植方案,并定期现场指导。
今年,果树开始进入盛果期,林下中药的成活率也提高了不少,整个农场充满了生机。“现在苍术鲜货每公斤6元。”闫志国算过账,50亩中药材即将进入采收期,年收入可达40余万元,立体种养模式不仅让每亩产值从1万元跃升至2万元,林间生态系统也愈发稳固。
“种树养地,种药养人。”闫志国在县里组织的林下经济培训会上记下这句话。
今年,张家口已形成坝下地区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模式为主,坝上地区以景观利用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全市林下经济利用面积160万亩,年实现产值3.15亿元,林下经济收入占从事林下经济农民总收入的26%。
特别是不断传来的利好政策让闫志国底气越来越足。当地政府积极推行扶持大户、典型带动策略,从技术、资金、产销等方面给予帮助,引导大户发挥引领作用。市场的力量也在悄然改变这片山林,闫志国在抖音账号里,将自家的果子和中药材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闫志国谋划着,“这里距龙庆峡景区仅18公里,北京游客过来才1小时车程,再过几年,我把这里改造成特色民宿,让客人体验采摘、挖药材、做药膳”。
闫志国的坚守,正是张家口市林下经济发展的生动注脚。在这片土地上,怀来的林麝养殖产业,带动当地百姓走上增收致富路;蔚县的仁用杏,凭借优良品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赤城的赤芍中药材种植,助力全县增收1亿元……(刘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