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翁牛特旗“以路治沙”串起绿色廊道
其白线穿沙公路 符超摄
驱车行驶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穿沙公路其白路上,蜿蜒平坦的柏油公路犹如一条长龙静卧于茫茫沙海,将连绵起伏的沙丘一分为二,路两旁稻草方格织成的“黄金甲”牢牢地将沙丘固住,不久前撒播的草种正酝酿着绿意。
其白线是翁牛特旗今年新建的3条穿沙公路之一,起点位于乌丹镇巴彦呼交嘎查东侧,终点位于乌丹镇其甘嘎查与旅游路南线交叉路口,全长15公里。公路沿线将治理固沙3.7万亩,造林3.7万亩。
翁牛特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是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沙地距离村庄遥远、没有进出道路、无法到达沙地深处,且沙地面积大、流动性强、治理难。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翁牛特旗探索出“以路治沙”的防沙治沙新路子,把沙区切割成若干个治沙单元,人流、物流通过公路进入沙地深处,围绕公路两侧对沙地进行综合治理。
从2003年第一条穿沙公路修建通车至今,翁牛特旗已先后开通响道线、图哈线、都拉线等16条穿沙公路,总里程479.5公里。“随着其白线的竣工通车,标志着翁牛特旗‘六横十纵’治沙网格体系建成。”翁牛特旗林草局局长刘环宇说。
在已建成的16条穿沙公路中,乌白线是一条东西贯通翁牛特旗境内科尔沁沙地腹部的穿沙公路,也是内蒙古境内最长的沥青混凝土穿沙公路,里程达91公里。
2020年,翁牛特旗按照东部治沙、西部治土、中部抓园区、全域搞旅游发展思路,举全旗之力,修建这条横贯东西的乌白穿沙公路。
事实上,在沙漠修建公路并不容易,除了要攻克技术难关,还要克服沙地环境对于人的考验。
刘敏英深知其中的不易。她先后参与了响道线、图哈线、苏都线等10多条穿沙公路的开通。规划建设每条穿沙公路,她都要求参加规划、设计与施工。在她看来,这是本职工作,干就要干好。
“经过200多个日日夜夜,1500多台(套)机械、300余名筑路工人奋战在沙海,乌白路最终实现当年施工、当年通车。”刘敏英说,这条路创造了翁牛特旗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乌白线的开通受益最大的当属白音套海苏木。据牧民回忆,以前去一趟乌丹镇,短短100多公里,要绕路走三四个小时,乌白线通车后,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随着一条条穿沙公路的通车,让多年吃够了沙子苦的沙区人民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人纷纷加入治沙大军,激发出治沙热情。
翁牛特旗积极创新防沙治沙机制,在全区率先探索实施“以工代赈”治沙模式,通过有偿劳动让农牧民全面参与沙地治理,构建起全民参与防沙治沙新格局,实现治沙致富双赢。
2023年11月,赤峰市首个“以工代赈”防沙治沙项目在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启动。项目以当地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农服务合作社为主体组织实施,结合“三变”改革和“三位一体”工作,采取“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农牧民”的模式,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同时,不断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进一步调动务工群众参与治沙造林积极性。
格日僧苏木农牧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机械出机械,通过多种方式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目前,2023年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中格日僧苏木承担的工程固沙和灌木造林任务已全部完成,绿意“流淌”在沙海间。
近日,在其白公路沿线的巴彦呼交嘎查“以工代赈”治沙项目施工现场,农牧民正忙着搬运栽植的苗木,为植新绿做准备。
巴彦呼交嘎查党支部书记额日敦巴特尔介绍,从今年4月开始,巴彦呼交嘎查实施3300亩“以工代赈”治沙项目,吸纳40多名当地牧民季节性务工,户均增收5000元,将带动嘎查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
六横十纵,条条穿沙公路先后贯通,不仅将翁牛特旗境内的科尔沁沙地切割成若干治理区,加速了植树种草、生态治理、防沙治沙的推进,串联起了绿色廊道建设,还打通了沙区人民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将为沙区发展创造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