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解读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成都举行。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在会上表示,巴山蜀水只有在绿色妆点下才会更加美丽。要实现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将继续夯实自然生态本底,积极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目前,四川省自然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具体表现在,生态资源持续增长、生态修复力度加大、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和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五方面。
第一,生态资源持续增长。累计植树造林5020万亩,增加森林蓄积725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118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88%,比2012年增加1.62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园绿地11.96平方米,国土绿化覆盖率达到66%。
第二,生态修复力度加大。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65万亩,巩固治理沙化土地134万亩,治理岩溶土地3622.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4万平方公里、干旱地区4万余亩,修复退化湿地15万亩,局部生态退化得到遏制。
第三,生态经济快速发展。林业产业基地突破1亿亩,核桃、油橄榄基地面积居全国第2位,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森林康养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位居全国首位,绿水青山正加速转变为金山银山。
第四,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监测显示,全省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886亿吨,相当于2.25个三峡库区总库容;年固定碳量7659万吨,减少土壤侵蚀1.37亿吨;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72万亿元,居全国前三位。
第五,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全民义务植树深入开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生态保护,大地植绿、心中播绿氛围更加浓厚。
尧斯丹说,不容忽视的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四川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湿地退化点多面大,尚有2000万亩干旱河谷、2300万亩沙化石漠化土地,一些工程创面、矿山迹地亟待恢复植被,生态保护体制机制不完善,生态建设和保护任重道远。四川将继续夯实自然生态本底,积极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一是全方位开展绿化全川行动,着力做足增量。深入实施九大具体行动,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实现森林覆盖率40%、国土绿化覆盖率70%。加快推进有山皆绿,推进宜林荒山荒地、不适宜耕作土地和未利用土地造林,启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身边增绿,创建一批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县城和森林小镇,建设一批县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森林景观带,积极构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
二是依法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管好存量。严格落实森林、林地、湿地、沙区植被等生态红线,加强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防治,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严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当前,重点整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林区等范围内违法违规采矿探矿、开发水电、修建设施等行为,坚决守护好宝贵的生态资源。
三是加快推进脆弱地区生态修复,着力补齐短板。抓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恢复、沙化石漠化治理,加大城市、道路、水电等工程创面和矿区废弃地、尾矿坝生态治理,在四大生态功能区遴选20个县开展生态屏障重点县建设,在川西和盆周山区79个县(市、区)启动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产业脱贫工程。
四是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经济,着力释放能量。坚持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良性互动,优化产品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林业供给侧结构,加强技术研发推广,有序发展林下经济,壮大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功能林产品等新业态,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3000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5000亿元。
五是健全完善生态保护机制,着力凝聚力量。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深化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改革,完善森林、湿地等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培育壮大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今年新增生态护林员指标5000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