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青海天保实施19年:生态美、百姓富

发布时间:2017/09/04

01.jpg

郁郁葱葱的山林彰显天保19年的成绩


8月9日-11日,记者随国家林业局“2017天保记者行”采访团来到青海,初步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是:20多度的气温,凉爽惬意的风,湛蓝湛蓝的天,大朵大朵的云。


都说七八月的青海,一半是花海,一半是美女。此次来青海,我们并不是来看那醉人的门源油菜花,不是来看以环湖赛出名的青海湖,而是来了解基层务林人的护林故事,来看青海天保工程实施19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来记录绿水青山如何变成了金山银山。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大家一定也还记忆犹新!天保工程就是在特大洪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痛定思痛,果断决定对天然林资源实行更严格的保护,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在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并率先在四川省启动试点工作,从此拉开了保护天然林的序幕。


青海的天然林保护主要分布于三江源头、江河两岸等区域,是“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屏障。为守护这里重要的天然林资源,1998年,青海省响应国家政策,发布了《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玛可河林业局率先停伐。2000年天保工程正式启动实施,青海省将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除海西州以外的7个市(州)共39个县级单位纳入天保工程实施范围,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4.3%。19年来,青海的天然林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02.jpg

天保工程-青海北山绿化区


“天保”带来的改变


天保工程的实施让青海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天保一期、二期工程实施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生态优先战略,统筹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用于天保工程区大规模生态修复,以采伐为工作的林场职工、附近群众放下斧头油锯,拿起铁锹树苗,完成了采伐者向管护员的转变,开始了全面管护森林的新阶段。天保工程管护面积由一期的2975万亩增加到二期的5517万亩,逐步实现由提量到提质的建设目标。


06.jpg


当我们来到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区,这里俨然成为了城市中的两片“绿肺”。之前这里岩石裸露,土壤贫瘠,植物稀少。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决定绿化西宁南北两山,成立青海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历任省委书记或省长任总指挥,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着力打造被誉为西宁“造肺工程,润肺工程”的南北山绿化工程。28年来,通过省、市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各绿化承包单位、集体、个人克服困难,持之以恒,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西宁市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西宁南北两山绿化成效显著,初步探索出高寒干旱地区实施规模绿化的成功模式。


随着有林地面积的扩大和郁闭度的不断提高,南北两山绿化效益日渐显现。青海省、市政府和有关单位,统一规划,集中投资,陆续在南北两山建成湟水森林公园、大墩岭建设公园、石峡清风等景区,满足市民休闲游览观光的需求,让百姓充分享受到南北山的绿化成果。


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天保工程从2000年开始实施至今,历时17年,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956亩,封山育林12851亩,飞播造林49567亩,幼林抚育11000亩。实现了“一降三增”:林木消耗量明显下降,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12万立方米,森林面积比工程实施前增加了约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46.22万立方米,增长了15.4%;森林覆盖率达到80.1%,增加了13%。


野生动植物多了,全省的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在互助北山林场,消失多年的棕熊、马麝、马鹿、金雕等重新出现。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星叶草、膜荚黄芪、桃儿七、羽叶丁香和被誉为高原“三大名花”的龙胆花、杜鹃花、报春花等数量明显增加。在门源仙米林场,林区内植物种类多了,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桦树、山杨、杜鹃、金露梅、银露梅、小檗、沙棘、高山柳等;野生动物资源变得丰富,有雪豹、麝、岩羊、蓝马鸡、旱獭等。门源县老虎沟管护站辖区森林面积约20多万亩,有林地987.8亩、灌木林19.96万亩,全部属于天保工程。目前,辖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鼬、草原雕、胡秃鹫、赤狐、狍、猞猁等多种动物及百里香杜鹃、陇蜀杜鹃、高山柳等植物。


03.jpg

祁连山下巡护队


最淳朴无私的守护者


为改善生态环境,林业人注情最深。


1991年,尕布龙为了改变西宁南北两山的生态环境,他带领段国禄一行20多人来到这里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面对光秃秃的大寺沟,18岁的段国禄与工友们一起修路、整地,小伙子们干劲儿十足,不怕苦不怕累。当年要求平多少地,植多少树,他们都是超额完成。北山脚下的土质不好,他们支起一根长长的钢管,把土从山上运送到山下。1994年的暴雨引发洪水,段国禄所在的绿化区刚刚栽了近200亩的树苗被洪水冲毁,面对一株株倒下的树苗,心情低落的他都想大哭一场,可是为了减少损失,他与工友们加班加点,将树苗冲洗干净重新栽好。28年来,这个绿化区的植树面积已经达到2090亩,他印象最深的一年共植了100万株左右的树。


独守山林的寂寞和委屈只能自己面对。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护林员们问什么答什么,因为山上鲜少有人,很寂寞,时间长了就不会和人交流。大年三十不能回家的护林员,往往会独自站在旷野间,朝着家的方向默默思念。


在门源县老虎沟管护站,记者碰到了正在巡山的护林队伍,摩托车队从身边驶过,他们刚刚从护林点领了任务开始巡山。据了解,他们每天8点到护林点集合,三五人一组骑着摩托车开始一天的巡山工作,中午一般都会在山上吃点自带干粮,喝点山泉水。金永寿在这里工作了35年,他清楚地记得,天保工程刚实施时,有些周边群众并不理解。“当时百姓都烧薪柴,一下不让砍了,很多人并不习惯。到了百姓家里,连水都不给喝,还说‘不让我们烧柴,哪有热水喝’。”记得1996年,当时盗猎分子很多,并且他们带着猎枪,主要盗猎马麝,虽然金永寿对这些盗猎分子义正言辞地劝阻,但事后回想起来也有些后怕。


不怕辛苦,不畏危难,不能顾及自己的小家,只为守护这一片林。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扎龙沟管护站,57岁的赵国昌已经在此工作了39年。他从伐木者变成了管护员,他负责管护300公顷天然林,从青丝到白发,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这片山林,朝去暮来,寒来暑往,惟有这片茂密的山林见证了他无悔的青春。


赵国昌的护林工作主要是防止附近的村民盗砍树木和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以前每到夏天,附近一些村民经常在晚上潜入森林,砍伐树木。”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强,加上附近村寨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盗伐林木的事情很少发生,最让赵国昌神经绷紧的是火灾。扎龙沟是旅游区,人员流动频繁,护林防火难度极大。碰到游客在林区生火,他极力制止,反复劝导,直至火彻底灭了才敢离开。有时巡山遇到雷雨天气,路滑不能正常走下来,就坐着从山上滑下,经常是一身泥一身伤。


赵国昌对记者说:“林场的生活翻天覆地,以前住土房、木房,现在住上了小洋房。以前没有柏油路,一年到头只能回两三次家,如今柏油马路修起来了,每周都可以回家,巡山还能骑上摩托车。”


采访期间,恰好遇到扎龙沟管护站站长蔡生隆的家人来站点看他。他的妻子刘淑琴说:“他工作挺辛苦的,冬天很冷,只能生炉子取暖,我们家离管护站有100公里,回去一趟很不容易。交通不方便的时候,经常路上就用去了一天时间,只能陪我和孩子一天,他也有机会回城,但是为了这片林子他放弃了。”


07.jpg


护林员能安心的坚守工作岗位,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但是人全才是家,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却时常不在家,难免受到家人的埋怨。


北山林场场长赵昌宏对记者说,“自从1998年禁伐后,森林管护责任很重,几乎一天查一次站点,一年到头只能回家一次。好多护林员放弃了家庭,没有陪孩子一起成长,他们是最伟大的务林人。一位护林员的孩子一出生就返回工作岗位,一直没有机会回家,等他再回家时孩子已经很大了,不认识爸爸。2006年,我送一个退休的老职工回家。他很久没有回去了,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了。好容易找到了,媳妇却不让进,说‘年轻的时候不顾家,老了干啥来了?’”说到这里,赵场长哽咽了,眼泪在眼眶打转。


他们是最淳朴的护林员,他们把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绿色事业,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山里的角角落落,守护着这片宁静祥和的绿色环境。


05.jpg


天保帮百姓脱贫致富


门源县李涛副局长对记者说:“近年来,全县以109个贫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为对象,结合林地资源分布情况,以村为单位进行聘用职数分配,2016年天保工程安排公益管护岗位880个。同年,将合同制身份的9名职工纳入天保工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从天保工程2016年核查情况看,国有林区在编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6万多元,聘用社会护林员年平均工资为1.8万元。我县的仙米林场林下土鸡养殖项目于2015年开始,总投资156.65万元,依托天保工程项目资金,拓宽了林下发展模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了仙米林场林下经营能力。我县还成立了中藏药材种植协会,老百姓从种庄稼改为种植中药材,当年就能得到收益。”


2016年,按照青海省政府制定的生态保护与服务攻坚行动计划,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生态管护工作,要基本保证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农牧户每户有劳动能力、具备条件的1人从事生态公益管护工作。互助县北山林场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从全林区39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择优选取了153名贫困户担任林区天保工程护林员,另选取100名贫困户担任公益林护林员。截至目前,解决北山林区生态贫困户253户,占北山林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63.4%。天保工程生态扶贫贫困户每户每年1.2万元,公益林扶贫贫困户每户每年1万元,累计安排生态扶贫资金共计283.6万元,使贫困户当年实现脱贫。


当地群众通过育苗、森林旅游与休闲服务,收入大幅提高,经济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08.jpg


在北山林场加定营林区的加塘苗圃,韩玉先科长向记者介绍说:“1987年生活困难时期,这里是园艺区,种油菜、小麦,还有苹果树,因为气候寒冷苹果产量低、品质差,销售不出去,2001年的时候转型为今天的苗圃。加塘苗圃总面积334亩,2013年北山林场将苗圃定位为培育大苗基地之一,翌年即培育大苗50余亩,品种主要有云杉、油松、青杄、紫果云杉、祁连圆柏等乔木和暴马丁香、紫丁香、榆叶梅等花灌木。近年来,苗圃相继培育了造型祁连圆柏、剪型油松、剪型紫丁香等城市绿化苗木品种。”


“培育的苗木销往青海本地、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每年销量将近30万株,年收入150万-180万元。同时,由于苗圃的带动,种苗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原来经济落后,周边农户经常到山里偷伐木头去卖,自从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农户们在苗圃有了工作岗位,技术人员教授他们种植技术,同时在自家地里也开始种植苗木,慢慢都富了起来,都不去偷伐了,也减轻了我们的管护压力。以前家里有摩托车都很罕见,现在几乎家家都开上了小汽车,这个改变特别明显。”


在森林里长大的范文宾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武汉这座大都市工作,开始了自己向往的生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森林的怀念和热爱,让他毅然关闭了干得风生水起的设计公司,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来到互助县扎龙沟景区做起了森林农庄。他的森林农庄有个洋气的名字——才伦多,学美术出身的他,为了搞出特色,他倾其所有,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困难时利用天保工程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5万元作为扶持资金启动,在他的事业形成规模后这部分资金又拿出来扶持其他人。目前,才伦多森林农庄在5月-10月旅游季节,每年收入达50多万元。周边的百姓虽然也搞农家乐,但就是做不过他,都很纳闷,范文宾的农庄不吊顶、不贴砖,看起来也不干净,怎么生意会那么好,后来他们才意识到游客喜欢的就是这种生态建筑和原生态的生活。在他的影响下,周边百姓的经营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04.jpg

西宁南北山三防监控中心


科技助推,提升森林管护效益


2007年青海省国有林场全部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纳入地方财政,天保资金用来聘用社会护林员进行管护,其次用于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化、智能化管护水平等方面,这是青海与其他省、市、自治区天保资金用途的区别点。从2013年开始,青海开展天保工程林业三防(防火、防盗、防病虫害)智能预警系统建设,投入资金7122万元,在大通、祁连等县重点林区和绿化区域,利用摄像头、无人机监控设备开展林业三防智能预警项目建设试点工作,将卫星技术、网络技术及无人机技术等综合运用于林业三防领域。


在南北山绿化指挥部林业三防监控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南北两山林区的实时监控画面,一个摄像头可以覆盖5-10公里的监控半径。青海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办公室绿化处处长朱洪杰介绍说,南北山林业三防监控中心是2016年底建成的,监控中心24小时工作,随时监控南北两山林区的湿度及风向。设置108个监控点,可以对这108个监控点进行喊话,监控山区的实时情况。预警监控系统减少了人工巡山的困难与巡山的强度,一个人就可以同时监控4个画面,还兼顾指挥职能。碰到火情发生,可以迅速规划出路线;今后监测病虫害时,将实现数据库搜索对比,对病虫害进行预警预报。”


此次记者采访的几个林场和管护站,都已经覆盖了监控设施、无线网络传输系统等高效的林业三防智能预警信息综合平台,极大提高了管护效率。据统计,青海省取得了连续3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无公害防治率达98%。


 从1998年启动试点,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已历经19个年头。 这19年,国家投入2000多亿元,采取“停、减、管、造”和政策扶持、财政补助、减免债务等措施,天保工程区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2.75亿亩,中幼龄林抚育任务1亿亩,17.32亿亩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这19年,95.6万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67万人员长期稳定就业,民生工程显著改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这19年,全国森林资源由过度消耗向恢复性增长转变、生态状况由持续恶化向逐步改善转变、经济社会由举步维艰向全面发展转变。


一草一木,都饱含着我们务林人的无限深情;一山一水,都体现着天保工程的重大意义。


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林区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天然林一定会保护得越来越好,清净的水源、绿色的山峦、蓝色的天空、宁静的生态环境会持续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