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在沙漠中书写绿色传奇

发布时间:2024/01/09 来源:内蒙古日报

“我不求最大,只求最佳,我一定要带领乌审旗广大农牧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中,探索出一条‘绿色、特色、生态’之路。”乌审旗博然祥和源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国祥对记者坦言。

曹国祥曾经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1991年他妻子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失去了劳动能力,经人介绍养蜂能治此病,于是向亲戚朋友借了550元买了3箱蜂,到年底3箱蜂发展到10多箱,纯收入达2600多元。而且他妻子的风湿性关节炎得到了治愈。这时他看准了养蜂将来一定会比养牛、养羊赚钱。

从1992年他扩大蜂群数量,蜂群增加到40多箱,年底纯收入3万多元,到1996年蜂群数量扩大到200多箱。由于当地过冬成本太高,他先后到陕西、四川、云南、甘肃、湖北等地进行流动式养蜂,平均每年纯收入15万多元,并带出徒弟20多个。

随着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鄂尔多斯乌审旗植被恢复速度加快,给他创建绿色生态有机蜂产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蜜源,也为他增收致富搭建了平台。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全境处于毛乌素沙地腹部,占毛乌素沙地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乌审旗历届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始终把生态保护建设作为立旗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一代又一代乌审儿女顽强奋斗、“绿色接力”,创造出了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的绿色传奇,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乌审智慧和力量。

乌审旗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总结出“七种”乌审生态治理模式。即“封沙育林禁休牧”模式、“飞播造林”模式、“小流域治理”模式、“家庭牧场”模式、“造林大户”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和“产业化带动”模式。通过坚持不懈推进毛乌素沙地治理,历经“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管沙用沙”到“沙里淘金”、“绿富同行”到“绿富同兴”的三个治沙阶段,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7%和20%,提升到现在的32.92%和80%,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农牧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到40.58亿元。

乌审旗立足毛乌素沙地立地条件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绿,科学谋划,在干旱硬梁区和丘陵沟壑区,重点实施人工造林,加强封禁保护,使区域风沙水蚀明显减弱,在对面积较大,集中成片的荒沙地区,实施围封禁牧,通过自然复壮与人工改良相结合,提高封育区林草覆盖率,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水分条件好,自然复沙能力强地区,利用飞机播种技术进行造林种草,增加植被。在村庄绿化,因地制宜,构建四种村庄绿化基本模式,即以休闲旅游采摘为主的旅游服务型村庄,以景观绿化为主的生态园林型村庄,以综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绿化效果为主的经济产业型村庄和以营造生态林、防护林为重点的绿色家园型村庄。

乌审旗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建设等一批林业重点工程,地方政府加大生态建设投资力度,配套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形成了国家重点工程和地方生态工程双轮驱动,同时坚持全民共建共管为根本,以企业、社会团体、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造林大户为骨干,形成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广大农牧民四级联动的全民造林绿化工作格局。通过大力实施以林业为主的生态建设战略,因地制宜,乔灌搭配,稳步推进城镇周边、村屯、道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的造林绿化,努力实现重点区域“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重点营造高标准的景观林和生态防护林。全旗仅三北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89.7288万亩,飞播造林44.31万亩,封山育林12.024万亩。

60多年来,勤劳勇敢的乌审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在风沙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继往开来,攻坚克难,历经“三个阶段”,实现了毛乌素绿色传奇这一沧桑巨变。先后涌现出了乌审旗首位国家治沙劳模谷启祥、“牧区大寨”带头人宝日勒岱、个人承包治沙第一人盛万忠、被誉为“中国骄傲、地球公民”的殷玉珍、联户承包治沙集体乌云斯庆13姐妹、新时代治沙愚公吉日嘎拉图等不同时期的造林绿化全国模范和典型代表。

时光不语,岁月不言。乌审旗先后荣获“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北疆楷模”等称号。2022年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三北工程科学绿化试点旗,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林长制“抓示范、提质量”示范旗。2023年,乌审旗林长制工作被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