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治沙英雄王有德的坚守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3/07/1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茶几上摆放着两盘挂着水珠的杏子和葡萄。

“你今天来这儿吃到这些东西,都是沙地里产出来的,沙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都体现出来了,正是响应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6月19日,在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一位身材魁梧的老者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他就是王有德,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从“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治沙英雄”,到“科学治沙的探路人”“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从事林业工作40多年的王有德功勋无数,但始终坚守着以他为代表的“宁可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白芨滩精神。

640_副本.jpg

治沙英雄王有德(安璐 摄)

让沙漠变绿洲,改革是个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对今后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现在就看怎么来推动。”王有德说,“回看我这些年的治沙经历,有一个好机制是最重要的。”

1985年,王有德被组织任命到白芨滩防沙林场工作。“当时林场经营模式单一,职工收入低,吃住条件差,有三分之二的职工要求调走。我当时就想,要让林场活起来、留得住人,必须推行改革。”王有德说。

顶着压力、谩骂和怀疑,王有德“搬掉铁交椅、砸烂铁饭碗”,精简了后勤管理人员,取消了职工工资级别,采取按劳分配机制,将全场林业生产任务分解承包到职工手中,彻底改变过去“造林抚育靠民工,林场工人只带工”的工作方式,让职工干自己的活、挣自己的钱。当年,全场共完成治沙造林5093亩,比改革前增加了3000亩,成活率达72%,比改革前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

为增强防沙治沙的后劲,王有德乘势而上,又提出了“立足林业促林业,围绕林业发展多种经营”的改革方案。“自1994年,我们先后成立了3个绿化造林公司,承揽绿化工程,每年创收4000多万元,拿出近2000万元用于治沙造林,占治沙总投资的80%,为治沙造林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王有德告诉记者。

为了最大限度调动职工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积极性,2000年开始,王有德又大力推行以家庭、联组或个人划片承包的机制治沙造林。王有德说:“我规定全场职工平均一人一年扎设1万个草方格、栽植1万株树苗、挖1万个树坑,治沙面积达100亩,实现治沙收入1万元。还要保证当年成活率达到85%以上,第二年保存率达到75%以上,第三年植被覆盖率达到50%以上。超额全奖,完不成任务全罚。”

通过不断地创新机制,王有德带领职工在毛乌素沙地营造防风固沙林63万亩,控制流沙百万亩,为“三北”防护林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职工收入也保持年均12%的增长速度,成功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兴场之路。

治沙是件苦差事,需要吃苦肯干

刚来白芨滩时,王有德参与北沙窝开发任务。北沙窝离王有德家只有3公里,但他始终与工人吃在工地、住在工地。白天,他与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夜晚,他点着煤油灯,在昏黄的灯光下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当时工人每天的任务是打210块水泥板,我连续工作了20多天,最多的一天打了580块水泥板。”王有德回忆说,“夏天沙漠热得烫脚,25公斤重的水泥板背在背上,脊背磨烂了,汗水渗进去,太阳一晒,钻心地疼。冬天天冷、风沙大,带领工人修路、拉电线,手上经常皴裂渗血。”

在林场建水泵房时,有一次王有德和职工往房顶上运送空心板,快拉到房顶时,一块板突然脱落,沿着支架滑向一名职工。危急时刻,王有德推开了职工,用身体阻挡住了滑落的空心板。职工脱险了,王有德却被砸倒在地。为了不耽误工期,他强忍着伤痛继续和大家一起工作,直到多年后做检查,才发现自己肋骨的陈旧性骨折。

今年48岁的王建勋已经跟在王有德身边29年了,王有德2014年退休后申请创建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王建勋就从原单位申请调到基金会,继续协助王有德。目前像王建勋一样的人有七八个,他们敬佩王有德的为人,也十分了解他的习惯,即使在基金会工作没有正常的休息日,他们也无怨无悔。

“目前最让我有满足感的,就是职工的拥护和信任,以及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是拿什么都换不来的。”王有德满脸欣慰。

“治沙造林是件苦差事,以前的林场职工有编制、劲头足、能吃苦,凭着治沙精神就能成事。现在林场都是凡进必考,考进来的很多大学生都不愿吃苦受累,怎么能把‘三北’工程的建设任务推进下去?”王有德告诉记者,“林场职工普遍年纪大了,青黄不接,人均承包的百十亩林地谁来接应是个大问题。希望国家能给林场职工子女放宽政策,接替老人事业,让真正能吃苦、有技术的职工子女继续留在这里干。”

退而不休,这是最后想办成的事

“现在我栽树也干不动了,只想把最后的一件事干好,就是学生娃娃的劳动实践教育研学基地的建设,给他们创造一个平台。”王有德说。

在白芨滩保护区内,王有德已通过基金会募集社会资本1500万元,用于设计建设农作物园、花卉园、植物园、设施栽培园等,共有100多个植物品种,学生可以在这里参与劳作、学认植物、学习治沙精神,累了还有木屋可以休息。

王有德还把国家给自己的荣誉津贴30万元,用于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灵武市党校现场教学基地”等,基地墙面挂满了牌子。“从院子的设计到展板的内容,都是我一手设计规划的。”王有德介绍起这里的一切如数家珍。

“国务院2021年印发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说得很好、很重要。”在基金会接待室,王有德戴上别在腰间的折叠老花镜给记者讲,“我们国家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量大面广,意见里说了,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等原则,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模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参与科普宣教、自然体验等特许经营项目。我们就是要按意见里的要求去干。”

治沙育人,传承精神,这是王有德开辟的新战场。

“能让娃娃们了解和热爱农业、林业和治沙事业,把几代人经过奋斗形成的‘治沙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下去,那我这一生就圆满了。”王有德告诉记者。

有一种坚守叫本色,有一种力量叫传承。年近七旬的王有德初心不改、本色不变,持续战斗在沙场,传承治沙精神,为防沙治沙事业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