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在治沙一线 | 唐希明:把一生都献给沙漠

发布时间:2024/05/17 来源:绿色中国

编者按: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一年来,在防沙治沙第一线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先进案例,从他们身上可以折射出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故我们开设《在治沙一线》栏目,从不同角度选取一批人物及案例加以报道。

1.jpg

他发明的工具使沙漠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比过去提高了25%,造林效率提高了1倍。

他破解了特殊地质构造下的绿化难题,为高86米、坡度达60度的沙地山坡披上绿装。

宁夏中卫市已治理的151万亩沙漠,他参与治理的就超过73万亩。

他在腾格里沙漠治沙34年,把大半生都献给了沙漠……

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沙漠守望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

2.jpg

唐希明向记者介绍他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沙漠植绿方法

“草方格打好之后只能起到固沙的作用,如何在草方格内植树成功孕育生命呢……”5月14日,唐希明在宁夏中卫市防沙治沙生态示范点亲自给记者演示他发明的治沙植树的利器,小小的治沙工具和治理方法,凝聚着他实践的智慧。

第一代治沙人发明的麦草方格能成功固沙,但风吹日晒导致麦草方格风化,生命周期只有3年,反复扎设则成本过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唐希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观测,在扎好的麦草方格中播撒耐旱的沙蒿、沙米、沙打旺等草种。风把种子吹到麦草方格的四周,经过降雨,种子发芽生长,会形成植物草方格,此时再在方格中栽种耐旱树苗,可达到永久固沙效果。

然而,要在沙漠中把树种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发明沙漠植树利器

“10年前,我在中卫沙坡头区长流水村造林,那里干旱少雨,需要从40多公里外的地方拉水灌溉,造林速度慢、成本高,成活率还很低。”唐希明每天都在思考提高树苗成活率的方法。

“有一天我实在走不动,就找了根木棍拄着,没想到这一拄,迸发出发明造林‘神器’的灵感。”唐希明告诉记者,沙漠里的干沙层厚达30厘米,以前用铁锹植树,栽得浅,树苗根茎很难吸收到土壤深层的水分,经不住夏季高温,就容易干死。

“棍子在沙漠里扎出的一个个洞,启发我发明出一种‘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唐希明解释,使用时,工具底端的卡口卡住树苗根系,双手扶好,用脚一踩,将根直接送入50厘米深的湿沙层,几秒钟就能栽好一棵树,也无需额外灌水。

3.jpg

唐希明向记者演示“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的使用

办法虽“土”,成效不小。这一工具使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比过去提高了25%,造林效率提高了1倍,为国家节省资金超过6000万元。2017年,这一工具被命名为“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不仅中卫治沙人人手一个,还广泛应用于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

解决了怎么种的问题,还要探索种多少的规律。

“种多了,水量不够,植物容易死;种少了,不能有效发挥防沙固沙的作用。”经过长期实践,唐希明的团队总结出“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水造林、以水定绿”的经验:在1/3的麦草方格内栽种植物,自然降雨量即可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种植时选择耐旱的乡土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比例,治理模式行之有效。

4.jpg

唐希明使用的三种沙漠布沙草方格及植树工具

把一生都献给沙漠

宁夏中卫市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三北”工程六期黄河“几字弯”攻坚区的重点治理区,是黄河上中游及华北、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启了防沙治沙征程。1991年,唐希明从西北林学院毕业就奔赴腾格里沙漠,接过老一辈治沙人的“接力棒”,成为第三代治沙人的代表。腾格里沙漠核心区域位于长流水,距市区约40公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他不畏严寒酷暑,每日往返沙区,时常风餐露宿,在34年坚守治沙、矢志不渝,展现出共产党员的精神风骨和意志品格,被人们称为“沙漠守望者”。在唐希明的带头下,治沙队伍和当地群众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中德财政合作中国北方荒漠化综合治理、世界银行贷款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蚂蚁森林”合作造林等一大批生态项目73.07万亩,占中卫市域内北部168万亩沙漠的43%,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将沙漠治理率提高到90%。

在沙漠采访,风沙还是有点大。边走边谈中,唐希明说:”我就干这一行,防沙治沙的任务还很重,我这一生都得献给这片沙漠”。随着风,他的声音飘得很远……

5.jpg

广袤的腾格里沙漠

世界银行为他的项目点赞

中卫属于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降雨量187毫米,蒸发量1980毫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造林成活率低成本高,防沙治沙面临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唐希明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扑下身子,不断实践,先后组织参与了西北干旱地区林业防风固沙作用、抗旱造林技术等多项课题研究,“中国沙漠鸣沙形成机理及其修复技术研究”成果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参与欧李“晋欧1号”品种选育,获国家林木良种证等技术创新成果。“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草方格沙障用刷状网绳的生产装置”等4项发明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投入应用,大幅提高治沙造林效率,降低治沙造林成本,累计节省资金6000余万元,沙漠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他通过研究破解了中卫南山坡地区特殊地质构造下的绿化难题,为高86米、坡度60度、长1500米的山坡身披绿装。在治沙实践中,唐希明注重治沙经验技术传承,组建了一支300余人的农民治沙队伍,在治理宁夏沙漠的同时,远赴内蒙、甘肃、青海等地治沙造林并传播技术,为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作出了贡献。

唐希明治沙造林的突出业绩多次受到中组部、国家民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德国复兴银行、世界银行高度评价,其中,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中卫市项目被世界银行认定为“令人满意的项目”,得到了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充分认可。

6.jpg

唐希明在检查成活的梭梭

2017年5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绿化委员会、原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 2019年8月,被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绿色生态工匠”称号; 2021年1月,被国家林草局授予“最美林草推广员”称号;2023年12月,作为选派专家赴蒙古国执行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交流,唐希明的防沙治沙经验走出国门。(融媒体记者 致良)

7.jpg

唐希明在采访完毕后与记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