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朱总红星杨,等于没有来武乡。”山西省武乡县是革命老区,到达武乡县王家峪村八路军总部旧址时,已日上三竿。朱德总司令亲手所植的白杨树——“红星杨”在阳光下舒枝展叶。
“沿着树枝的横纹轻轻掰开,在断面会出现一个清晰的红色五星图案,就像解放军的五星帽徽一样。所以,人们都叫它红星杨。”山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玉龙介绍。不远处,有游客在购买“红星杨”树枝留念。
透过树枝断面的五星,似乎看到一场抗日战斗正在太行山区进行……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根据国共合作协议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走上了抗日战场。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转战太行山区,指挥华北军民对日作战,开创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这个名字,在根据地老百姓心中有了很高的威望。
1940年春,八路军总部机关和作战部队的战士们在蟠龙村至下合村一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植树运动,朱德在王家峪栽植了一棵白杨树。为了留下一个永恒的纪念,他将珍藏的一颗红星拿出来,埋在树下。
如今,这棵白杨树有着八路军的精神,苍劲有力,直指苍天。或许,当年他们破旧的军衣已看不清颜色,钢枪也落满了炮灰,但冲锋的号角震天般嘹亮。他们有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迈,有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气概,有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当然,他们也是为人子、为人父,他们也有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惦念,当他们“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时,家人也有着无尽的追思。
“武乡红色文化繁荣,不止是朱德同志在这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彭德怀同志在这里也有赫赫战绩。”王玉龙介绍。当年,彭德怀正是在武乡指挥105个团的兵力,歼灭了日伪军4.5万人,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百团大战”。
“除武乡的红星杨之外,兴县的六柳亭也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山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科员水金生补充道。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兴县蔡家崖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贺龙等同志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20世纪40年代,贺龙亲手在花园里种植了一圈共6棵柳树,并准备在树圈内建亭。当时正处抗日战争期间,还没有完工就被日军的飞机炸毁。现在的六柳亭修建于2002年。
水金生介绍,近年来,武乡县、兴县等拥有古树名木的县级政府,在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积极植树播绿,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价值,将生态文明贯穿到旅游、经济等各个环节,实现了红色圣地的绿色崛起,极大地改善并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兴县林业局局长白卫利感慨颇深,他介绍,长期以来,兴县县城周围的南北两山土地贫瘠、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县里按照山上治本、身边增绿、农民增收、生态增效的总体思路,对东西跨度13公里范围内的城区南北两山进行了绿化提升,打了一场生态建设的翻身仗。
“今年,兴县投入18支专业造林队伍共1000余人,开展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造林绿化工程。”白卫利说,“争取到‘十三五’末,县城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林木覆盖率达35%,成为四季见绿、三季有景的绿色宜居新城。”
“通过探寻古树名木的历史价值,推动全省积极开展植树造林,进而推进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等多个行业蓬勃发展,何乐而不为呢?”王玉龙说,“我相信,曾经在山西战斗过的八路军以及长眠于这里的革命烈士同样会感到欣慰。”
“武乡的红星杨、兴县的六柳亭都铭记了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岁月。然而,这仅是古树名木历史价值的一个缩影。” 山西省古树名木保护专家、晋祠博物馆园林部主任张树民表示,“晋祠就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古典园林景区,苍郁的千年古树见证了历朝修建殿、堂、楼、阁工匠精神,看惯了亭、台、桥、榭展示的动人画面。”
尤其是晋祠的周柏,它与难老泉、宋侍女雕塑被称为晋祠“三绝”。它是晋祠悠久历史的见证,一向被认为是祠内的神圣之物,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尤以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诗句,明末清初思想家、书画家傅山的“晋源之柏第一章”题词流传最广。
不难看出,古树名木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构成了中国活的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