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37.2万亩

发布时间:2016/06/22

“十二五”以来,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平原百万亩造林、播草盖沙等工程的不断推进,北京市五大风沙危害区已经彻底得到治理,沙化土地全部被绿荫覆盖,风沙渐离北京城,全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7.2万亩。


三大工程破风沙


北京市的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延庆康庄地区和昌平南口地区等五大风沙危害区,总面积247.5万亩,治理前景观环境差,风沙活动频繁,当地百姓总结为“无风一片沙,有风地搬家,每当风沙起,处处毁庄稼。”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市通过开展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农田林网、重点风沙危害区绿化造林等工程,大规模防沙治沙,成效明显。进入新世纪,根据生态建设需要,又陆续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播草盖沙、平原百万亩造林等生态工程,为治理风沙危害,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市园林绿化局统计,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自2000年启动以来,累计实施营造林690万亩,其中造林工程25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7万亩、人工造林108.42万亩、飞播造林31.58万亩、爆破造林24万亩),封山育林439万亩,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构建了首都北部抵御风沙的第一道防线。目前正在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结合平原造林工程,在昌平、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房山、大兴等8个区全面展开,截至2015年,已完成林业建设任务30.2万亩。


从2012年开始的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突出利用废弃砂石坑、荒滩荒地造林绿化,在五大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大生态修复力度,营造具有防风固沙、景观游憩等多功能森林25.3万亩,使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的治理。永定河沿线新增造林5万亩,形成70多公里长、森林面积达14万亩的绿色发展带;20多年来一直未能治理的昌平西部2万多亩沙坑煤场、怀柔平均深度60米、6400多亩砂石坑已是林海绵延,沟壑纵横、垃圾横飞的昔日沙地、沙坑,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生态景观游憩区,吸引大量周边百姓和城市居民休闲观光。


从2002年开始的播草盖沙工程,通过栽种北京本地植物品种或引进沙生、抗旱灌木及草本植物,对重点风沙源地区的裸露沙荒地、卵石滩地、沙坑地等进行绿色覆盖,形成上层乔木、中层灌木、下层草本的立体防沙固沙体系。5年来,工程实施面积近9万亩,主要分布在朝阳、海淀、顺义、平谷、延庆、昌平、房山、通州等各区,在植物选择上,除了沿用传统品种二月兰、板蓝根、菊类植物等外,还引进了金冠花、射干、荆芥、芍药等新品种,不仅实现了抑沙止尘作用,还展现了多层次、多色彩的景观效果,美化了区域环境。


三项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首都环境质量,提升了生态服务功能,截至“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6%,林木绿化率达到5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6平方米。五年来,全市沙化土地逐年减少、沙化程度逐年降低,同时,沙尘天气从2000年的左右的年均发生13次以上,减少到近两年的年均2-3次,风沙渐离北京城。


惠民富农,沙产业促进京郊农民就业增收


生态好了,农民的生计也有了保障。据介绍,近年来,随着全市各项造林治沙工程的推进,共吸纳14.07万京郊农民绿岗就业,本地农民占80%。其中0.9万人参与山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以及彩色树种造林、播草盖沙工程建设;1万人参与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工程建设;4.67万人参与山区生态林管护;7万人参与平原造林工程建设和林木养护管理;区县、乡镇安排营造林就业岗位0.5万个。通过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看山养山、营林护林的热情,实现了全市生态资源保护与农民就业增收的统筹协调和良性互动。


随着各项治沙工程不断深入,绿色植被不断加宽加厚,为林下经济的迅速成长创造了条件。截至“十二五”末,已形成了林菌、林药、林花、林桑、林禽、林瓜、林下旅游等多种模式,2015年,全市林下经济保有面积19.88万亩,1.3万户农民户均增收0.97万元人民币。全市参与林下经济的企业有181家,合作组织有140个。


荒山造林20万亩,斗沙“十三五”


“十三五”期间,全市将继续开展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实施荒山造林20万亩,实施封山育林100万亩,低效林改造100万亩,增强生态涵养功能。同时,继续开展其它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巩固得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让首都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洁净,人民生活更幸福。